唯識論六曰:‘云何無嗔?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嗔恚作善為業。’
相關詞條
-
嗔[佛教術語]
簡介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簡介 引證解釋 -
沙門[佛教術語]
沙門又作娑門、桑門,起源於列國時代,意為勤息、息心、淨志,其哲學思想為印度哲學的重要內容。沙門中最有影響的派別是佛教、生活派、順世派、不可知論派等。沙門...
定義 佛教術語 沙門分類 沙門修持 八法覆 -
佛教三毒
佛教三毒,指世間眾生所染三種根本毒害,即貪、嗔、痴。佛教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
三毒解釋 三毒詳解 佛教關係 舉例解說 佛教解說 -
佛國[佛教術語]
(術語)佛所住之國土,又佛所化之國土也。淨土固為佛國,穢土就佛之所化,亦可雲佛國,如娑婆世界為釋迦如來之佛國。維摩經 嘉祥疏一曰:‘淨穢等土無非佛國,若...
佛國記 佛國寺 阿彌陀佛國 -
摩訶[佛教術語]
摩訶,佛學用語,是梵文音譯詞,也作”摩哈“,漢語口語讀”馬哈“,省略讀法是”馬”,其基本意思是“大”。據果德日珍逹俄活佛弟子法樂維分析,漢語的“馬路”、...
定義 來源 衍伸 -
大悲咒[佛教術語]
《大悲咒》出自“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為《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按照內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廣...
版本情況 版本還原 宗教意義 本尊問題 -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印度佛教,約為公元前6~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
原始佛教的修持之道 原始佛教的探究 原始佛教的界定 原始佛教的考證 當今南北傳佛教的分化 -
淨琉璃[佛教術語]
東方琉璃世界是藥師佛的淨土,藥師佛即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簡稱,據佛經記載,藥師琉璃光佛手持藥缽,醫治一切眾生之病源---無明痼疾,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最令...
介紹 法則 眷屬 淨土 表相 -
嗔恚
又作嗔,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內容 出處 對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