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飯麻糍的做法
做烏飯麻糍,要先到山上采一種俗稱“山炒米腦”(又稱“紅茶”)的嫩葉,將糯米在“山
炒米腦”瀝成的葉汁中浸泡一天,再炊熟用搗臼搗成烏飯麻糍即可。
那什麼是“山炒米腦”呢? “山炒米腦”即指一種叫做“山炒米”的灌木嫩腦,這種樹果實米粒大,成熟後赤色,形如炒米,因而得名。而在春末夏初,“山炒米”長出的新葉,色紅又形如茶葉,因此又稱“紅茶”。
四月初八吃烏飯麻糍的原因
那為何要在四月初八吃烏飯麻糍呢?俗話說,“吃了烏飯糕,蚊子不會咬”,“山炒米腦”製成的烏飯麻糍食後能驅蚊蠅。而四月初八這天是牛生日,為感謝耕牛一年到頭辛苦耕耘,人們給牛餵食山炒米腦等為原料做成的烏飯麻糍,目的在於既可給牛補養身體,又使牛不被蚊蠅叮咬。而既然做了烏飯麻糍,人們自然也要同時犒勞一下自己啦。
烏飯的歷史淵源
烏飯即青精,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
查閱一些資料,就會發現,所謂的“山炒米”,其實就是南燭,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飯草、烏飯草、烏飯樹,它原屬於杜鵑花科,現已隸屬新獨立出來的烏飯樹科,原植物即烏飯樹。南燭古名為染菽,因其枝葉具有染色的功能,果實如豆(菽即豆),故名。染菽音轉即叫南燭。
南燭(青精)是一種在文化史上非常著名的植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首詩的作者是人稱“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藥物學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道家著作《登真隱訣》一書中就介紹了“青精飯”的做法:“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 唐代時,食烏飯風俗盛行,杜甫在《贈李白》詩中就有“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葷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句子。唐代陸龜蒙《四月十五道室書事寄襲美》詩云:“烏飯新炊臛香,道家齋日以為常。”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青精飯的製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瑩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中稱:“本草南燭,今墨飯草,即青精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一些古書中,則將南天竹誤為南燭,如宋《圖經本草》、宋代沈括的著作等,今人經考證,認為南燭與南天竹是兩種植物,南燭就是烏飯樹,即青精樹。
烏飯的藥用和保健價值
烏飯樹:抗衰老藥物
現代醫學證明,烏飯樹具有益精氣、強筋骨、明目、止瀉等功能,具有相當的藥用和保健價值,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抗衰老藥物。不過,烏飯樹生長較慢,易被喬木樹種復蓋直至死亡。據2009年5月20日《宜興日報》報導,當地民間過度採摘,保護不力,導致烏飯樹數量急劇下降。張渚鎮嶺下村村民、廢棄礦山宕口承包者朱洪明,有關科研院所支持下進行了烏飯樹的扦插和播種試驗,獲得成功。他所建的50畝的烏飯樹母本園成為了江蘇首個烏飯樹規模繁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