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坦洋工夫紅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久已聞名於國內外茶葉市場。其主要品質特點為:外形條索緊細勻直,葉色潤澤,淨度良好,毫尖金黃,香氣高銳持久,滋味濃醇鮮爽,醇甜、有桂圓香氣,湯色紅亮,葉亮紅明。
工序
1、鮮葉採摘:選擇晴天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品種以坦洋菜茶為佳,鮮葉要求芽葉肥壯、不帶魚葉和鱗片無病蟲傷害、無異雜、無損傷,嚴格實行分批、分品種、及時付制,保持鮮葉的新鮮度。
2、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風良好,槽體內溫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體溫度和風量的掌握依據鮮葉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則為“先高后低”;萎凋芾的攤葉厚度一般為10-15厘米,每隔20-30分種翻葉一次,以獲得茶葉萎凋均勻一致。一般萎凋時間4-6小時,萎凋葉葉質柔軟,手捏成團,鬆手不易彈散,嫩梗折之不斷,葉面失去光澤,色暗綠,青草氣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減重率達30-40%,則萎凋適率。
3、揉捻:採用揉捻機,揉捻室避免陽光直射,室內溫度宜低,濕度宜稍高;採用輕壓長揉的方法,時間掌握在60分鐘左右,使茶葉的成條率達到85%以上,細胞破損率達80%以上,茶汁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條形緊結,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徵。
4、解塊: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團,降低葉溫,使葉內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熱劇變,乾燥後可減少團塊。但使用解塊機會影響到高檔茶的條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紅茶”實際製作中以手工解塊效果為佳。
5、發酵:發酵是工夫紅茶加工的獨特階段,它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充分氧化,形成紅茶色香味的品質特徵。紅茶的發酵實際上從揉捻時就開始,因此揉捻時室溫宜低。發酵溫度控制在22-24℃,空氣濕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氣流通,使氧化供給充足,發酵充分均勻,整個發酵過程一般維持2-3個小時,待發酵葉青草氣消失,出現桂花香、果香,葉色大部呈鮮明的銅紅色為適度。
6、乾燥:目的是制止繼續發酵,蒸發水份,達到毛茶成品要求。採用焙籠烘焙或烘乾機乾燥,掌握“高溫初烘,低溫復火”的原則。初烘溫度掌握在90-100℃,時間為l5-20分鐘,攤葉厚度2-3厘米,每隔5分鐘翻拌一次,至八成乾左右,中間攤涼1-2小時。復火溫度掌握在50-60℃為宜,時間為20-30分鐘,攤葉厚度3-4厘米,每l0分鐘翻拌一次,足火後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
7、精製:毛茶通過抖篩、平圓篩、手揀等精製工序,分精茶條粗細、長短,去除影響成品茶淨度和色澤的雜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條索緊細、外形勻齊美觀、淨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紅茶”外形特徵。
沖泡方法
紅茶飲用廣泛,這與紅茶的品質特點有關。如按花色品種而言,有工夫飲法和快速飲法之分;按調味方式而言,有清飲法和調飲法之分;按茶湯浸出方式而言,有沖泡法和煮飲法之分。但不論何種方法飲茶,多數都選用茶杯沖(調)飲,只有少數用壺的,如沖泡紅碎茶或片、末茶。
產地環境
福安市倚山臨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為主。交溪南北貫穿全境,形成西北高、中間低的河谷丘陵地。茶園主要分布在這些丘陵山地。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西北部有鷲峰山,洞宮山、白雲山三條屏障低禦寒潮,東南部受海洋性季風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6℃~19.8℃,年平均無霜期230d~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50毫米,年相對濕度78%~83%,年平均日照時數達1905.8小時。茶園土壤以紅壤、黃壤為主,土層深厚達1米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土壤pH值為5.0~6.5。
坦洋村位於社口鎮西部,白雲山東麓,現有523戶,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鎮區6公里,社曉公路橫貫東西,下轄坦洋、岩頭面、岩頭下、山頭4個自然村,均已實現“五通”。全村面積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園3200畝,林地面積4154畝,森林覆蓋率達74.5%。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茶葉種植及勞動力轉移,年茶葉產量30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多元。
歷史淵源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雲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餘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餘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僱工3000餘人,產量2萬餘擔(參看《閩東志》)。其優質核心產區位於歸嶺一帶,收條範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餘個國家與地區,每年收外匯茶銀百餘萬元。
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後因抗日戰爭爆發,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後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並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雲等優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歷史最高水平。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88年產量達8000餘擔。
生產情況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時任福安市委書記陳家東為組長的茶業發展領導小組,並定下了“五個一”戰略工程,即打造一個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樹良種子1萬畝;建設一個海峽大茶都;每年舉辦一屆茶事活動;建設一個現代化廠房加工區。
2014年底,福安市登記註冊的茶葉加工企業有263家,年產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規模企業40多家,獲2008年全國茶行業百強企業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葉4000多噸。
2014年,福安全市毛茶產量達2.82萬噸,產值15.8億元,商品產值37.6億元,其中紅茶產量8500噸,產值10億元。福安已成為中國產茶大縣市,全市65萬人口中有60%從事和茶葉有關的職業。
產品榮譽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2007年11月,中國申奧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註冊為“中國證明商標”。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的國家標準,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標準的本土產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獲中國馳名商標。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業集團代表“坦洋工夫”再次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為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全球合作夥伴”和“指定用茶”。
地理標誌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了對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審查合格,批准自即日起對坦洋工夫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公告2007年第30號)。
地域保護範圍
福建省福安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茶樹栽培
1、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2、有性繁殖
每年霜降前後採收當地茶園裡已成熟的茶籽,12月或翌年1月用水浸泡5天~7天,穴播。
3、無性繁殖
每年秋冬季節,選用當地茶園性狀優良的茶樹枝條,利用短穗扦插技術集中育苗。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移栽。
4、種植方式
分為叢植或條植。叢植茶園種植密度為每667米(畝)600叢左右。條植種植密度為每667米(畝)3000~5000株。
二、茶園管理
茶園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成年茶園秋冬季節施用基肥,可施農家肥或經過漚堆的餅肥,結合秋冬季深耕施用;追肥結合中耕鋤草進行。
幼年茶樹通過定型修剪,培養豐產樹型。
1、鮮葉原料
採摘標準:單芽、一芽一葉至二葉。
採摘要求:分批及時按標準採摘,不採蟲傷芽、霜凍芽。
2、加工流程
初制工藝:鮮葉→萎凋→揉捻→發酵→乾燥(造型)。
精製工藝:揀剔→歸堆→整形→拼配→勻堆→復火。
三、感官品質:
項 目 | 外 觀 | 茶 質 | ||||||
條索 | 整碎 | 淨度 | 色澤 | 香氣 | 滋味 | 湯色 | 葉底 | |
特級 | 肥嫩緊細、 毫顯、多鋒苗 | 勻整 | 潔淨 | 烏黑油潤 | 甜香濃郁 | 鮮濃醇 | 紅艷 | 細嫩柔軟 紅亮 |
一級 | 肥嫩緊細 有鋒苗 | 勻整 | 較潔淨 | 烏潤 | 甜香 | 鮮醇較濃 | 較紅艷 | 柔軟 紅亮 |
二級 | 較肥壯緊實 | 較勻整 | 較淨 稍有嫩莖 | 較烏潤 | 香較高 | 較醇厚 | 紅尚亮 | 紅尚亮 |
三級 | 尚緊實 | 尚勻整 | 尚淨 有筋梗 | 烏尚潤 | 純正 | 醇和 | 紅 | 紅欠勻 |
緊壓茶 | 方形、圓形或心形等;紋理清晰,平滑緊實、厚薄均勻、色澤烏潤。 | 參照上述各等級茶質感官品質特徵的指標要求。 |
四、理化標準:
項目 | 指 標 | ||
特級 | 一級、二級 | 三級 | |
水分/%≤ | 7.0 | ||
總灰分/%≤ | 6.5 | ||
碎茶/% ≤ | 3.0 | 3.0 | 5.0 |
粉末/%≤ | 0.5 | 1.0 | 1.5 |
水浸出物/% ≥ | 32 | 30 | |
各級緊壓茶理化指標參照上述各等級指標要求。 |
五、衛生指標:
⑴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指標(應符合GB 2763 規定)
⑵污染物限量指標(應符合GB 2762 規定)
六、淨含量:
坦洋工夫紅茶湯色為紅亮色,所以使用的標準器皿需用玻璃,每泡規格為5克。
專用標誌使用
坦洋工夫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平和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