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19年,英國在剛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人們慢慢走出戰爭的陰影,懷著對生活美好的希望積極的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劍橋大學猶太青年亞伯拉罕 ( 本·克勞斯 飾)和蘇格蘭的虔誠教徒利德爾 ( 伊安·查里森 飾)都夢想著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一個為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一個為了勝利,為上帝爭光。最終在第8屆巴黎奧運會上,他們戰勝各自的生理和心理障礙之後,光榮的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本·克勞斯 | 哈羅德·亞伯拉罕 | |
伊安·查里森 | 埃里克-里德爾 | |
伊安·霍姆 | 薩姆 | |
約翰·吉爾古德 | Master of Trinity | |
林賽·安德森 | Master of Caius | |
奈傑爾·達文波 | Lord Birkenhead | |
布拉德·戴維斯 | Jackson Scholz | |
理察·格雷弗斯 | Head Porter | |
派屈克·杜爾 | Jimmie | |
麥可·朗斯代爾 | Extra | |
Daniel Gerroll | Henry Stallard | |
Cheryl Campbell | Jennie Liddell | |
Alice Krige | Sybil Gordon |
職員表
製作人 | 傑克·艾伯斯、James Crawford、Dodi Fayed、David Puttnam |
導演 | 休·赫德森 |
副導演(助理) | Jonathan Benson、Matthew Binns、Terence Fitch、Melvin Lind、Hugh O'Donnell、Bill Rudgard、Jeremy Coote |
編劇 | Colin Welland |
攝影 | 大衛·沃特金 |
剪輯 | Terry Rawlings |
選角導演 | Esta Charkham |
美術設計 | Jonathan Amberston、Len Huntingford、Anne Ridley、Andrew Sanders |
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
資料來自:
角色介紹
| |
| |
|
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該片需要大量的愛德華七世時期的服裝。隨著拍攝時間流逝和預算超支,服裝變得越來越緊俏,需要提前預定才能搞到這種服裝。
法國演員Michael Lonsdale演出了這部影片,但是在最終完成的片子中,沒有留下一個有他的鏡頭。
該片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陳列在英國約克郡的國家攝影、電影與電視博物館裡。
在奧運會的民眾場面中,為了不讓民眾演員顯得突出,因此讓他們穿黑色的衣服。那些設法穿著愛德華七世時代服裝的民眾演員會得到20英鎊酬勞,只穿普通衣服來的民眾演員的酬勞則是10英鎊。扮演跑步運動員的那些民眾演員,其酬勞則是普通民眾演員的3倍。為了顯得更加真實可信,他們需要在烈日下曬黑。
電影的部分場景有幾天是在英國愛丁堡的Goldenacre地區拍攝的,為了還原歷史真實,每天早晨開拍前,電視天線必須得拿下來,到晚上拍攝結束後再安上去。如此多日之後,劇組和當地居民發生了一些磨擦。
1.該片需要大量的愛德華七世時期的服裝。隨著拍攝時間流逝和預算超支,服裝變得越來越緊俏,需要提前預定才能搞到這種服裝。
2.法國演員Michael Lonsdale演出了這部影片,但是在最終完成的片子中,沒有留下一個有他的鏡頭。
3.該片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陳列在英國約克郡的國家攝影、電影與電視博物館裡。
4.在奧運會的民眾場面中,為了不讓民眾演員顯得突出,因此讓他們穿黑色的衣服。那些設法穿著愛德華七世時代服裝的民眾演員會得到20英鎊酬勞,只穿普通衣服來的民眾演員的酬勞則是10英鎊。扮演跑步運動員的那些民眾演員,其酬勞則是普通民眾演員的3倍。為了顯得更加真實可信,他們需要在烈日下曬黑。
5.電影的部分場景有幾天是在英國愛丁堡的Goldenacre地區拍攝的,為了還原歷史真實,每天早晨開拍前,電視天線必須得拿下來,到晚上拍攝結束後再安上去。如此多日之後,劇組和當地居民發生了一些磨擦。
穿幫鏡頭
奧運會400米比賽時,埃里克手裡弄皺的紙片(聖經里的紙片)在鏡頭切換中不見了。
當陸軍上校約翰凱迪會見薩姆時,本來握在上校右手的手杖在鏡頭切換時突然就跑到左手了,這樣上校就能空出右手來跟薩姆握手了。
影片中有一個長鏡頭,表現的是運送運動員去往法國的船,觀眾能清晰地看到船上的雷達天線。
當埃里克和詹妮在愛丁堡的山坡上談話時,背景里有個人穿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運動服在散步。
在電影開頭的十分鐘左右,敘述說“19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事實上,那年的這個日子是星期五。
1.奧運會400米比賽時,埃里克手裡弄皺的紙片(聖經里的紙片)在鏡頭切換中不見了。
2.當陸軍上校約翰凱迪會見薩姆時,本來握在上校右手的手杖在鏡頭切換時突然就跑到左手了,這樣上校就能空出右手來跟薩姆握手了。
3.影片中有一個長鏡頭,表現的是運送運動員去往法國的船,觀眾能清晰地看到船上的雷達天線。
4.當埃里克和詹妮在愛丁堡的山坡上談話時,背景里有個人穿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運動服在散步。
5.在電影開頭的十分鐘左右,敘述說“19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事實上,那年的這個日子是星期五。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獲獎方 | 獲獎/提名 |
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電影學院獎) | ||||
1982 | 第54屆 | 最佳影片 | 《烈火戰車》 | 獲獎 |
最佳原創劇本 | Colin Welland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范吉利斯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伊安·霍姆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休·赫德森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Terry Rawlings | 提名 | ||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81 | 第34屆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休·赫德森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獎 | 伊安·霍姆 | 獲獎 | ||
金棕櫚獎 | 休·赫德森 | 提名 | ||
美國金球獎 | ||||
1982 | 第39屆 | 最佳外語片 | 《烈火戰車》 | 獲獎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2 | 第35屆 | 最佳影片 | 《烈火戰車》 | 獲獎 |
最佳配角演員 | 伊安·霍姆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 獲獎 | ||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 | 范吉利斯 | 提名 | ||
最佳配角演員 | 奈傑爾·哈維斯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休·赫德森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Colin Welland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大衛·沃特金 | 提名 | ||
最佳製作設計/藝術指導 | Roger Hall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Clive Winter、Bill Rowe、Jim Shields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Terry Rawlings | 提名 |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
1983 | 第6屆 | 最佳外語片 | 《烈火戰車》 | 提名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
1981 | 第6屆 | 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 | 《烈火戰車》 | 獲獎 |
資料來自: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Allied Stars Ltd. (英國) | 2. Enigma Productions (英國) |
上映日期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英國 | 1981年5月15日 | 葡萄牙 | 1981年11月25日 |
荷蘭 | 1981年6月4日 | 義大利 | 1981年12月18日 |
法國 | 1982年5月22日 | 西班牙 | 1982年1月1日 |
澳大利亞 | 1981年9月24日 | 西德 | 1982年5月7日 |
美國 | 1982年4月9日 | 匈牙利 | 1982年6月10日 |
瑞典 | 1981年9月26日 | 日本 | 1982年8月21日 |
芬蘭 | 1981年10月2日 | 土耳其 | 1984年3月 |
阿根廷 | 1981年11月12日 |
資料來自:
影片評價
《烈火戰車》是一部關於勇氣、意志力和信仰的影片。 (新浪網評)一部頗具英國古典主義氣質的電影,一部史上最偉大的體育電影,一部關於理想與奮鬥與信念乃至信仰的勵志電影。反映出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崇高理想。 (中國新聞網評)
片中這群一戰後的年輕人,他們都努力追求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有著自己的信仰目標和紳士般的行為準則。即使他們一開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但人生閱歷就會讓他們活明白,變得豁達,懂得人生最強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電影的勵志和熱血不僅僅來自運動場上勝利後觀眾的歡樂,更在於他們日常的艱苦訓練,為了理想,努力戰勝並克服一切,他們完全陶醉於那些背後的汗水和淚水之中。 (鳳凰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