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區,明清時代,如果鄉族有了百幾十男丁以上便要建祠堂以追祖德,增強宗族凝聚力。炮台傳統建築物為“三進二花巷一後包”、“五間過”、“四馬拖車”、“四點金”及“下山虎”等,除此之外在各鄉各里均有供奉祖先家乘的處所的祠堂。廣義的祠堂又分為宗祠、祖祠、家廟、私祠(或稱公廳),宗祠是指同姓同宗而不論派系而建的祠堂,如塘埔王氏宗祠、官田郭氏宗祠、江廈莊氏宗祠等;祖祠謂指某氏族同派系同祖先而建的祠堂,通常為祭祀開基始祖的處所,如石牌蔡氏祖祠、官田洪氏祖廳、新寨祠堂、青溪吳氏祖祠;家廟則是官宦人家所建的祠堂,如四洋鄉楊氏家廟樹德堂、南潮吳氏家廟德讓堂、桃山謝氏家廟永思堂、東嶺陸氏家廟、下隴西厝蔡氏家廟等;而私祠(公廳)則是某氏一支派所建的,通稱“某某公祠”或“某某公廳”,如水美宣義公祠、石牌大門樓清泉公廳、新寨忠賢公廳、東嶺壽官公廳、浮崗順初公廳、下隴南厝南川公廳等等。
然而這些祠堂基本上都有各自的楹聯,楹聯源遠流長,祠堂楹聯正如一朵奇葩,散發著迷人的芬芳;又如一顆璀璨明珠,放射出耀眼光芒。如果僅有祠堂而無對聯必定顯得十分俗氣,可以說楹聯是祠堂的點綴,有畫龍點睛之感。祠堂楹聯通常又是由若干副組成,如正門聯、圓柱聯、角柱聯、龕前聯、通巷聯等,本文暫不作詳細逐一說明,只作概述略說。
祠堂正門兩側楹聯通常為一座祠堂的主聯,一般為郡望聯,展示該氏族本源或家聲,縱觀諸多祠堂正門郡望楹聯,均包含著該姓氏的郡號與發祥地或是先祖遷移的中轉站,如四洋楊氏家廟的“關西家聲遠,弘農世澤長”,塘埔王氏宗祠的“太原家聲遠,三槐世澤長”,江廈莊氏宗祠的“錦繡家聲遠,青陽世澤長”,水美祠堂的“九龍世澤,十德家聲”,新寨與南潮祠堂的“延陵世澤,渤海家聲”,桃山謝氏家廟的“桃成寶樹連枝茂,山有芝蘭奕葉香”,官田洪氏祖廳的“敦煌世澤,御史家風”,龍頭中憲大夫祠堂的“媯水源流遠,潁穎川世澤長”,官田郭氏宗祠的“相國家聲遠,汾陽世澤長”,埔仔寨外祠堂的“濟陽家聲遠,萬安世澤長”等,除此之外有的雖沒有包含郡望,但卻顯示了家族先祖之功績或威望,如東豐祠堂的“銀青門第,駙馬家風”,東嶺陸氏家廟的“丞相高第,司馬舊家”,下隴西厝蔡氏家廟的“烏台世澤,郡守家風”,路邊村祠堂的“黃堂世澤,太守家風”等等。
有的祠堂楹聯則闡述比較具體而不籠統,介紹其氏族的有關歷史或是蘊含其氏族的家訓,或是言明其地理環境,如豐溪洪厝祠堂對聯“廟前對南山南山聳翠勝文筆,祠宇坐豐土豐土寬容奠世居”,石牌蔡氏祖祠的“祖本涵江在忠惠已拜宋相,派分榕邑由碧潭克肇箕裘”,鳳前村祠堂聯“由嘉應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籍花峰貫華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南潮祠堂聯“遜讓周開國,遠遊宋創基”(遠遊即為吳復古),四洋鄉楊氏家廟聯“莆東開基拓四洋祠宇舊貌換新顏,明代卜宅播吉地子孫蔓延瓜瓞綿”,蘇厝祠堂聯“祖創桃雷造安宅,孫開地庫養心田”等等。
大凡潮汕地區,各鄉里皆有不少私祠(廳),炮台其私祠(廳)可謂林立,而這些祠堂的對聯習慣上也有一個特點,就是祠之後裔自己或請賢人為其撰一冠名對聯,聯之內容儘是吉語,或是耀貴或是兆祥或是誡訓等,有一舉兩得之妙,如石牌清泉公廳聯“清流昭先世,泉澤貽後人”,新寨忠賢公廳聯“忠耿德政開平宰,賢廉仁潔正堂翁”,市頭圖南公廳清朝謝煉撰聯“圖里青山環翠屋,南飛紫燕語華堂”,水美村宣義公祠聯“宣威報國聲名遠,義禮傳家世澤長”,內洋村仲藩公祠聯“仲春植桂連根茂,藩公培蘭帶葉馨”等等,此亦不勝枚舉。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公廳皆有各自的楹聯,有的沒有或是時間久而失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