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埠王氏

炭埠王氏

元末至民國年間,安徽省桐城縣(解放前包括現樅陽縣,解放後分設為桐、樅兩縣)一帶,流傳著“九里十三王”之說,王氏曾為安慶府名門望族,炭埠則為安慶府著名地望,人才輩多出,風華數百年。其先祖多是從皖南徽州及江西饒州地域北遷而來,系出琅琊王氏(或太原王氏),多為江左王而三槐王或新安王等正派。後世子孫敬宗睦族,曾於桐邑東鄉即現樅陽縣湯溝鎮原中書院建有十三王“王氏總祠”,長年供奉列祖列宗,世代聯絡宗情族誼,祈求福澤萬代,永世其昌。

炭埠王氏始祖福一公,字均澤,生於元仁宗延祜六年(公元1319年),先世居徽州婺源(婺源後劃為江西管轄),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許(1351年後),因避農民起義紅巾軍之亂,與弟福二公(字慶三),歷盡艱險,跨過長江,北遷至安徽桐邑東鄉之大宥鄉炭埠集。福一公因睹其山水蒼秀,遂卜居於此,永建乃家;福二公遷居桐邑西鄉新莊鋪(即桐城范崗之王家沖)。明嘉靖二十三年炭埠王氏福一公開宗修譜,祠堂尊名“槐慶堂”,至民國六年共七修宗譜,先後兩次明定昭穆字輩八至卅二世為:“道嘉汝希先。有志文名振,永念敘彝倫;庭嗣森玉立,克用佐時珍”。茲後,炭埠王氏人脈興旺,枝繁葉茂,人才輩出,建功立業。後人贊曰:“福人居福地,起家傳萬世。”福一、福二公是為炭埠王氏開宗始祖。
安徽安慶府桐邑大宥鄉炭埠集,位於時稱桐邑石山保周圍地域,即今樅陽縣項鋪鎮之石溪村與白湖鄉之山河村毗鄰區域,以石溪村王家祖莊為中心,方圓約九十平方公里,青山碧水,物華天寶。世傳福一公仙世後所葬地府,乃炭埠集“蟹王地”,因而世人稱我王氏族人為“福蟹炭埠王”,既揭示“福海無邊,繁榮昌盛;縱橫四海,興旺發達”之天機,又承授“薪火相傳,自強不息;播灑光明,造福社會”之天意,故我炭埠王氏世代悉心構築“福”文化人文理念,文化傳承,盛及四海。如今,炭埠王氏後裔遍及中國大陸與台、港、澳以及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均有領先人物。遙看炭埠聖地,東連柳峰山,龍脈起伏綿延,西鄰白盪河,相望千年浮山,北有古城隍廟、古陰安縣舊址,南接浩淼白盪湖,與萬里長江相連,真可謂山青水秀、地靈人傑。而樅陽縣境又為我國近代文學史桐城派多數代表人物之祖居地、發祥地,我炭埠王氏先祖代有大儒,世代多人受拜於左氏、方氏及張氏府中導師,多人位及朝庭命官,文韜武略,立業建功,深受世人愛戴景仰。左光先、左周、張廷璐、方履中等近代名人曾專為《炭埠王氏宗譜》作序。後人盛讚曰:“天成福地槐慶家聲播四海,人顯宏文皖桐華章譽九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