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卷尾蘇門答臘亞種

通常成對或單個停留在高大喬木樹冠頂端,或山區岩石頂上;也棲於高大楊樹頂端枝上;從海撥400-1150米以上山區都有分布。 特別在育雛期間,能大量消滅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蟲等,偶爾也食植物果實與種子。 繁殖方式巢置於闊葉高大喬木樹冠岔枝間,距地面約10米以上。

外形特徵

灰卷尾蘇門答臘亞種雄性成鳥上體羽呈深灰黑色,綴藍色金屬光澤;頭部前額暗黑色,頭頂深灰黑色,兩者差異不大,僅在頭頂羽略綴鱗狀斑的藍色光澤;頭側無白色塊斑,在眼先、臉頰部及耳羽區均深黑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翅上覆羽暗灰黑色,稍綴藍色光澤;背部至尾上覆羽均深灰黑色;尾羽黑褐色,尾表及其外翈緣稍沾藍色光澤;尾叉狀;下體羽色較上體羽淺淡些,自頦至尾下覆羽均呈菸灰色,在胸部與前腹部略微沾藍色光澤;翅下覆羽及腋羽菸灰褐色。雌性成鳥酷似雄鳥,但體羽較暗淡,藍色光澤亦較差。幼鳥體羽暗灰褐色,下體略沾棕褐色,翅下覆羽與腋羽污灰白色。虹膜橙紅色;嘴、跗蹠與趾、爪均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村莊附近、河谷或山區。通常成對或單個停留在高大喬木樹冠頂端,或山區岩石頂上;也棲於高大楊樹頂端枝上;從海撥400-1150米以上山區都有分布。活動於針闊葉混交林和村寨邊,成群活動於喬木樹冠頂端和林間曠野。

生活習性

飛行時結小群或成對,翻騰於空中追捕空中飛行的昆蟲,飛行時而展翅升空,時而閉合雙翅,作波浪式滑翔;鳴聲粗厲而嘈雜。食物以昆蟲為主,其中有鞘翅類、膜翅類、鱗翅類蛹及幼蟲和成蟲,這些多是樹木、苗圃、果園、農作物為害甚大的有害昆蟲。特別在育雛期間,能大量消滅危害甚大的蛹、蛾、幼蟲等,偶爾也食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蘇門答臘的中部和西部。

繁殖方式

巢置於闊葉高大喬木樹冠岔枝間,距地面約10米以上。巢構造細緻而精巧,呈淺杯狀;內壁層是以細枯草、根須、雜草花穗、植物細纖維等編織而成,中間雜以枯乾碎葉片;巢的外層由細小樹枝、葉柄、樹皮碎片組成;巢緣及巢外並覆以偽裝與加固物質,如地衣碎片、苔蘚、蜘蛛網絲、動物絨毛纖維等。通常產卵3-4枚,卵殼顏色多變異,殼呈乳白、橙粉或粉紅色;殼表面雜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紅色和棕黃色點斑或大小不規則的斑塊和漬斑,一般在卵的鈍端斑點較密集。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