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19年秋,二十歲的英籍猶太人哈羅德考入了劍橋大學。他雖然家境富裕,但在當時的英國,猶太人備受歧視。他擅長跑步,在朋友奧布里和林賽爵士的幫助下,他成功地打破了“三一學院短跑”七百年未破的記錄。而此時,蘇格蘭也有一位出色的賽跑好手埃里克。他全家都是虔誠的信徒。但他以出色的天賦獲得了“蘇格蘭飛人”的美譽。哈羅德在一次比賽中領略了埃里克的風采,並認識了名教練薩姆。在奧運會選拔賽中,哈羅德雖然贏得了參加奧運會的資格,但還是輸給了埃里克。而薩姆決定幫助哈羅德,儘管有人對薩姆的血統有非議。在奧運會上埃里克參加的項目被排到了星期日,而這天是教徒禮拜的時間,同來參賽的林賽爵士讓出自己項目的名額。而他和哈羅德也不負眾望地在各自的項目中獲得了冠軍。
電影劇情
故事發生在1919年。英國貴族化的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亞伯拉罕。這位青年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得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
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爾。他父親是傳教士,本人是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
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參加。正當競爭激烈的時候,利德爾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終於搶先到達了終點。亞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這場意志創造奇蹟的比賽,十分激動。他熱切地請求義大利職業教練穆薩比尼指導他練習。穆薩比尼沒有答應。
一九二三年,倫敦舉行全國性運動會,利德爾和亞伯拉罕在跑道上相會。利德爾獲得冠軍,亞伯拉罕落後了兩碼。他的女友、歌劇演員西比爾安慰他下次定能超過利德爾,但亞伯拉罕痛苦地說,他的速度似乎已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提高了。在場的義大利教練看到在這個失敗者身上有一種渴望拼搏的精神,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對他說:“那兩碼包在我身上!穆薩比尼教練針對亞伯拉罕訓練不足的弱點,指導他從基本動作開始系統地進行訓練。失去自信的亞伯拉罕漸漸恢復了信心。
1924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英國隊起程赴法時,利德爾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舉行。按基督教規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慮再三,最後決定遵守教義,退出比賽。各國健兒雲集巴黎。英國王子威爾斯親王赴巴黎督戰。然而最有希望獲勝得百米選手利德爾卻臨時放棄了比賽,領隊懇切得要求他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利德爾只回答:“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隊四百米選手林賽勳爵主動把自己參加四百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利德爾在最短時間內刻苦鍛鍊耐力。比賽時,利德爾不僅奪得四百米賽冠軍,而且打破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觀眾向他歡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爾高舉起緊握的雙手,向無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賽勳爵致敬。參加短跑的亞伯拉罕雖然沒有遭遇上利德爾,但和他角逐的對手全是美國短跑名將。不過亞伯拉罕這時已經領悟到,面前的障礙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信心百倍地參加了百米決賽,終於奪得了冠軍。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Harold Abrahams | 本·克勞斯 | ---- |
Eric Liddell | 伊安·查里森 | ---- |
Sam Mussabini | 伊安·霍姆 | ---- |
Master of Trinity | 約翰·吉爾古德 | ---- |
Master of Caius | 林賽·安德森 | ---- |
Lord Birkenhead | 奈傑爾·達文波 | ---- |
Jackson Scholz | 布拉德·戴維斯 | ---- |
Head Porter | 理察·格雷弗斯 | ---- |
Jimmie | 派屈克·杜爾 | ---- |
Extra | 麥可·朗斯代爾 | ---- |
Henry Stallard | Daniel Gerroll | ---- |
Jennie Liddell | Cheryl Campbell | ---- |
Sybil Gordon | Alice Krige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傑克·艾伯斯 、James Crawford、Dodi Fayed、David Puttnam |
導演 | 休·赫德森 |
副導演(助理) | Jonathan Benson、Matthew Binns、Terence Fitch、Melvin Lind、Hugh O'Donnell、Bill Rudgard、 Jeremy Coote |
編劇 | Colin Welland |
攝影 | 大衛·沃特金 |
剪輯 | Terry Rawlings |
選角導演 | Esta Charkham |
美術設計 | Jonathan Amberston、Len Huntingford、Anne Ridley、Andrew Sanders |
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
資料來自:
音樂原聲
《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 ||
---|---|---|
作曲: Vangelis ( 范吉利斯 ) | 發行時間:1981-10-09 |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 |
Titles | Five Circles | Abraham's Theme |
Eric's Theme | 100 Metres | Jerusalem |
Chariots Of Fire |
資料來自:
精彩對白
Eric Liddell: I believe God made me for a purpose, but he also made me fast. And when I run I feel His pleasure.
埃里克.里達爾:我相信上帝為了某種目的創造了我,不過他同時也讓我能跑的很快,我跑的時候能感覺到他的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rold M. Abrahams: If I can't win, I won't run!
Sybil Gordon: If you don't run, you can't win.
哈羅德·亞伯拉罕:如果我不能贏,我不會跑!
西比爾.戈登:如果你不跑,你不會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arold M. Abrahams: Aubrey, I've known the fear of losing but now I am almost too frightened to win.
哈羅德·亞伯拉罕:奧布里,我已經知道了輸的恐懼,但是現在我幾乎太害怕以至於不能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rd Birkenhead: Ah, Liddell! I was afraid you weren't here.
Eric Liddell: I'm afraid I am, sir.
伯肯黑德郡領主:啊哈,里達爾!我害怕你不在這兒呢。
埃里克.里達爾:我害怕我在這兒,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rd Birkenhead: Liddell, he is your future king, are you refusing to shake his hand? Does your arrogance extend that far?
Eric Liddell: My arrogance, sir, extends just as far as my conscience demands.
Lord Birkenhead: Fine, then let's hope that is wise enough to give you room to maneuver.
伯肯黑德郡領主:里達爾,他是你未來的國王,你在拒絕和他握手?你竟然如此傲慢自大?
埃里克.里達爾:先生,我的傲慢和我的良心一樣大。
伯肯黑德郡領主:很好,讓我們期望你的良心足夠聰明,能給你騰出機動的空間。
原聲資料
在影片取得的1982奧斯卡金像獎的四座獎盃中,最佳音樂-原作配樂獎應該是特別實至名歸的。為本片譜曲的是作曲家Vangelis范吉利斯。他可稱得上是八十年代的電子合成樂的翹楚,也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及配樂家,他有很多經典的電影配樂作品為人津津樂道。他在38歲時創作的《火戰車》配樂,甚至有人認為其與莫扎特的古典音樂一樣具有胎教功能。其他出名的作品有,1982年的《銀翼殺手》、《1492征服伊甸園 / 哥倫布傳》和《南極物語》、《亞歷山大大帝》等。
在范吉利斯的所有電影配樂作品中,也許人們的喜好各有不同,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火戰車》的配樂,算的上是最耳熟能詳的作品了,它的主題是如此鮮明而令人印象深刻,因此被後來廣泛地在廣告、電視、電影中反覆使用,有些時候甚至經常被放在搞笑肥皂劇場面中。因為音樂主題響起時,畫面上的人物做出跑步的慢動作的場景,實在創造了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同時,因為本片的緣故,該音樂主題也成為奧運會的象徵之一。或者更廣泛地說,它已經成為體育的象徵之一,可以在播放任何弘揚體育精神,激勵人奮進的畫面時採用。
影片段預告絮
幕後花絮
·本片需要大量的愛德華七世時期的服裝,同年的另一部片子《烽火赤焰萬里情》也是描繪同一時期的內容。隨著拍攝時間流逝和預算超支,服裝變得越來越緊俏,如果不提前預定的話,根本就沒法搞到這種服裝。
·法國演員Michael Lonsdale演出了這部影片,但是在最終完成的片子中,沒有留下一個有他的鏡頭。
·本片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陳列在英國約克郡的國家攝影、電影與電視博物館裡。
·在奧運會的民眾場面中,為了不讓民眾演員顯得突出,因此讓他們穿黑色的衣服。那些設法穿著愛德華七世時代服裝的民眾演員會得到20英鎊酬勞,只穿普通衣服來的民眾演員的酬勞則是10英鎊。扮演跑步運動員的那些民眾演員,其酬勞則是普通民眾演員的3倍。在烈日下,他們有必要曬黑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電影的部分場景有幾天是在英國愛丁堡的Goldenacre地區拍攝的,為了還原歷史真實,每天早晨開拍前,電視天線必須得拿下來,到晚上拍攝結束後再安上去。如此多日之後,不可避免地,劇組和當地居民發生了一些摩擦。
·本片被稱為“20個在任何時代都被過分高估的電影”之一。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拒絕在他們的大中庭里拍攝影片中的“大中庭跑”(Great Court Run)場面。他們顯然是不想讓學院在電影裡被描繪為反猶太的形象。不僅如此,三一學院還勸說其他的學院也拒絕電影的拍攝,其中伊頓公學對此給予了支持。因此電影裡的大中庭跑雖然激動人心,卻並不是在三一學院實地拍攝的。在電影公映六年後,學院的院長在一個午餐會上公開承認,當年沒有與電影合作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在那個午餐會前,三一學院重新舉行了一次大中庭跑比賽,由英國奧運選手Sebastian Coe 和Steve Ovett 參加。大庭跑的距離全長367米,後來該比賽通常會在三一學院每年新生入學的中午時舉行。影片表現的是哈羅德·亞伯拉罕成功跑完了全程, 其實該橋段來自1928年的真實事件,成功跑完的並不是哈羅德·亞伯拉罕,而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男子400米跑金牌得主大衛喬治 布朗諾塞西爾侯爵,在三一學院的大中庭,他成功地在正午鐘聲敲響12下前成功完成了該“大中庭跑”。從技術上來講,侯爵並不是第一個完成該表演的人,在1890年代,有一個人也完成了該表演,不過他是在鐘聲敲完12下以後的5秒才跑完的。
·事實上,第一個進行大中庭跑的運動員並不是哈羅德·亞伯拉罕,而是大衛·喬治·布朗諾·塞西爾侯爵,也就是影片中的Lord Lindsay。之所以要修改這個史實,因為製片人大衛·波特納姆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不想表現一個貴族的跑步,這也是塞西爾侯爵不想讓自己的真名出現在影片中的原因。
·哈羅德·亞伯拉罕首次遇見西比爾戈登的場景中,西比爾正在表演《日本天皇》的主角Yum-Yum。這個橋段既可能是個與事實有出入的疏忽,也可能是導演故意安排的羅曼蒂克的修改。在真實生活里,哈羅德·亞伯拉罕的妻子叫西比爾.艾娃絲,她確實曾經在D'Oyly Carte歌劇公司工作。不過在影片中,西比爾·戈登是歌劇院的首席女高音,而生活中,西比爾·艾娃絲是劇院裡的輔助女高音,她在《日本天皇》里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主角Yum-Yum,而是一個配角Peep-Bo,另外,她也只在該劇院演了一個演出季而已,那是在1924年之後的6年,1930至1931年度。
導演作品休.赫德森:夢遊非洲 泰山王子 火的戰車 革命
穿幫鏡頭
·奧運會400米比賽時,埃里克手裡弄皺的紙片(聖經里的紙片)在鏡頭切換中不見了。
·當陸軍上校約翰凱迪會見薩姆時,本來握在上校右手的手杖在鏡頭切換時突然就跑到左手了,這樣上校就能空出右手來跟薩姆握手了。
·影片中有一個長鏡頭,表現的是運送運動員去往法國的船。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船上的雷達天線。幸運的是,這還不是噴頭鏇轉式噴灌器,錯的不算特別離譜。
·當埃里克和詹妮在愛丁堡的山坡上談話時,背景里有個人穿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運動服在散步。
·在電影開頭的十分鐘左右,敘述說“19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事實上,那年的這個日子是星期五。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獲獎者 | 獲獎/提名 |
---|---|---|---|---|
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電影學院獎) | ||||
1982 | 第54屆 | 最佳影片 | 大衛·普特南/David Puttnam | 獲獎 |
最佳原創劇本 | Colin Welland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Milena Canonero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范吉利斯 /Vangelis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伊安·霍姆/Ian Holm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Terry Rawlings | 提名 | ||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1981 | 第34屆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獎 | 伊安·霍姆/Ian Holm | 獲獎 | ||
金棕櫚獎 | 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 提名 | ||
美國金球獎 | ||||
1982 | 第39屆 | 最佳外語片 | 休·赫德森 /Hugh Hudson | 獲獎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982 | 第35屆 | 最佳影片 | 大衛·普特南/David Puttnam | 獲獎 |
最佳配角演員 | 伊安·霍姆/Ian Holm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Milena Canonero | 獲獎 | ||
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 | 范吉利斯 /Vangelis | 提名 | ||
最佳配角演員 | 奈傑爾·哈維斯/Nigel Havers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休·赫德森/Hugh Hudson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Colin Welland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大衛·沃特金/David Watkin | 提名 | ||
最佳製作設計/藝術指導 | Roger Hall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Clive Winter、Bill Rowe、Jim Shields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Terry Rawlings | 提名 |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
1983 | 第6屆 | 最佳外語片 | 休·赫德森/Hugh Hudson | 提名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
1981 | 第6屆 | 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 | 休·赫德森/Hugh Hudson | 獲獎 |
資料來自: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 時間 | 備註 |
---|---|---|
英國UK | 1981年3月30日 | Royal Command Film Performance |
荷蘭Netherlands | 1981年6月4日 | |
法國France | 1981年5月20日 | Cannes Film Festival |
加拿大Canada | 1981年9月17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81年9月24日 | |
美國USA | 1981年9月25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瑞典Sweden | 1981年9月26日 | |
美國USA | 1981年9月26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
芬蘭Finland | 1981年10月2日 | |
美國USA | 1981年10月9日 | |
阿根廷Argentina | 1981年11月12日 | |
葡萄牙Portugal | 1981年11月25日 | |
義大利Italy | 1981年12月18日 | |
西班牙Spain | 1982年1月1日 | |
西德West Germany | 1982年5月7日 | |
法國France | 1982年5月22日 | |
匈牙利Hungary | 1982年6月10日 | |
日本Japan | 1982年8月21日 | |
土耳其Turkey | 1984年3月 | |
希臘Greece | 2003年10月11日 | Panorama of European Cinema |
英國UK | 2012年7月13日 | re-release |
愛爾蘭Ireland | 2012年7月13日 | re-release |
資料來自:
影片評價
Two men chasing dreams of glory!
像許多偉大的電影一樣,《火戰車》通過其主題深刻闡述了人性。
——芝加哥太陽報
觀看本片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項愛好,並且看的次數越多,就會越覺得它好。
——英國電影
本片在電影史上有一個獨特的顯著標誌:電影音樂比電影本身要出名的多。
——電影批評家
大多數體育題材電影靠的是鄉愁和腎上腺素,《火戰車》則靠的是好的故事、好的導演和好的表演。
——Reel評論
本片是奧斯卡獎鍾愛的那類影片。
——經典電影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