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將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第六大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二支隊(簡稱第二支隊),由沂水開赴莒縣岳家溝一帶,創建魯東南抗日根據地。8月, 邊區省委決定建立了魯東南特委,以統一魯東南地區黨的領導。10月,魯東南特委在莒縣大店(今屬莒南縣)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特委書記景曉村分析了這一地區的形勢,傳達了上級關於建設抗日根據地的指示,提出了黨的任務。到年底,莒縣、日照、諸城建立了縣委和基層黨組織;第二支隊發展到1000多人,成為開闢和建立魯東南抗日根據地的一支基幹武裝。魯東南特委和第二支隊組織大批民運幹部,分赴各地,組織民眾抗日團體,並開辦軍政幹部訓練班,培訓社會知識青年,使民眾運動有很大發展,相繼建立了自衛團、農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民眾組織。
1939年2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積極推行反共政策後,國民黨莒縣縣長許樹聲宣布解散國共合作建立的莒縣各級動員委員會。莒縣、日照等縣國民黨政府,普遍組織“民眾運動督導團”,進行“一個黨,一個政府,一個領袖”的反共宣傳,發展三青團組織,在各地建立反共基點。5月, 魯東南特委書記高克亭會見國民黨東北軍五十七軍一一一師師長常恩多,商討雙方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共同抗日問題。常恩多是東北軍的愛國將領,他反對“攘外 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擁護中共聯合抗日主張。黨組織派王維平、華誠一、張更生平等到常恩多一一一師工作,建立了該師中共地下工委。
6月1日,日軍出動2萬餘人,對魯中山區發動第一次大“掃蕩”,同時“掃蕩”魯東南地區。11日,日軍第二次占領莒縣城後,接著占領日照城,並打通了莒日公路和台濰公路,在枳溝、高澤、招賢、石溝崖、濤雒、兩城等地設了據點。為反擊敵人“掃蕩”,魯東南特委機關和警衛武裝轉移到莒日公路以南活動。在轉移途中,在莒縣城西南的葛莊與敵人遭遇,戰鬥中,警衛武裝犧牲23人。特委機關到達莒縣南部朱梅一帶。為便於開展對敵鬥爭,特委決定撤銷莒縣縣委、莒贛臨工委,在莒日公路以南建立莒南縣委,在公路北建立莒北縣委。
7月上旬,中共山東第一區黨委成立,魯東南特委改為一區黨委所屬第五地委。魯東南特委自成立後,經過一年的努力,相繼建立了諸城、日照、莒南、贛榆、膠縣等縣委或工委,並建立26個分區委。抗日武裝除充實擴大第二支隊外,建立了日照、莒南縣大隊及區鄉武裝。隨著民眾抗日團體的發展,至11月,魯東南民眾抗日總動員委員會成立。
1940年1月,莒縣大地主、大漢奸於經武在汀溝一帶利用封建迷信組織“萬仙會”,進行反共活動。3月,反共頑固派張步雲、梁鍾亭、張希賢、李延修部聯合反共,向莒、日根據地進逼。“萬仙會”配合頑軍,偷襲周家莊的抗日部隊休養所,慘殺傷病員、地方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多人。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莒日公路以北根據地逐漸縮小。6月,諸城三區區委書記鄭文新和區委組織委員臧松旺叛變,供出60多位黨員名單,致使該區黨組織遭到破壞。7月上旬,五地委機關撤到莒日公路以南,決定地委特務營、莒北縣委和莒北、日北的區鄉政府及膠縣工委、諸城工委等已公開暴露的人員一律南撤;莒日公路北的工作轉入地下活動;諸城、膠縣等地未暴露身份的人員,留下進行秘密工作。8月間,為了開展莒日邊區工作,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九支隊對日照頑固派李延修部進行攻擊,一舉殲其大部,擴大了活動區。
9月22日, 國民黨五十七軍軍長繆徵流與徐州日軍鷲津師團簽訂“互不侵犯、共同防共”秘密協定,被該軍一一一師師長常恩多和三三三旅旅長萬毅等人發覺,決定將繆逮捕。 當日晚,他們派兵包圍駐東盤的五十七軍軍部,因一營長告密,繆徵流等逃脫,其餘通敵軍官被扣押。常恩多、萬毅通電全國,提出“鋤奸救國”口號。這次行動, 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親日派的投降政策,粉碎了敵、頑聯合反共的陰謀,使濱海南部地區的緊張局勢有所好轉。但山東黨組織未能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促使形勢向更 好的方向發展,以致數月後五十七軍內的頑固分子得以復辟,造成濱海區較長時期的困難局面。從1940年下半年開始,魯東南地區開闢了臨(沂)東、贛(榆)北地區,計有18個區的600多個村莊,使蒼馬、臨東、贛北與莒南、日照根據地連成一片。到年底,建有日照、莒南、莒中3個縣委,臨東、臨贛2個工委,共有19個分區委,75個鄉支部,205個分支部,1172個黨小組,10035名黨員(日照、莒縣抗日民主政府均於3月成立)。民主政府的政令能下達2000個村莊。
1941年,魯東南地區進入抗戰最困難的時期。“皖南事變”後,東北軍一一一師在頑固分子陶景奎、孫煥彩等把持下,積極反共,並策動朱信齋部叛變,配合頑固派進攻抗日軍民,日照、莒中和莒南縣處於艱苦的三角鬥爭中,幾乎每天都要和頑固派打仗、周旋。3月上旬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和中共山東分局等領導機關由魯中轉移到濱海區後,3月19日發起了青口戰役,經6天戰鬥,斃傷俘敵偽軍1600多人,解放了青口,攻克了海頭、興莊等8處據點,擴大了抗日根據地。4月25日,東北軍一一一師頑固分子孫煥彩糾集頑保全十六團李延修部1000餘人,向中共日照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溝窪村發動突然襲擊,縣機關8人犧牲,50多人被俘。日照大部被日、偽、頑侵占。5月中旬,山東縱隊第二旅和地方武裝對李延修部進行反擊,將其打退至莒日公路以北地帶。8月上旬,濱海專員公署成立。
在艱苦的鬥爭中,濱海人民創造出無數動人的英雄事跡:9月底日偽軍1000多人襲擊臨沭縣西山前村,山前鄉鄉中隊和該村自衛團英勇抗擊,打死敵偽100多人,山前鄉鄉長張作洪等壯烈犧牲,該村被濱海專署授予“抗日模範村”稱號。12月20日偽軍包圍沭水縣淵子崖村,全村300多自衛團員及男女老少,用土槍、土炮、大刀、長矛英勇抗擊,消滅日偽軍100多人,成為著名的“抗日楷模村”。
1942年4月1日,中共濱海地委正式成立,轄日照、莒南、莒中、沭水、臨沭、贛榆、海陵7個縣委和莒北、日北、馬陵3個工委。4月10日劉少奇來到濱海區,檢查指導山東工作。在劉少奇具體指導和中共山東分局領導下,濱海區首先放手發動民眾,實行減租減息,使民眾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據7月下旬統計,在2個月的時間裡,濱海區有93個村莊、3155戶佃農、28250畝土地實行“二五”減租,7860多僱工增加了工資,1萬多戶農民加入農救會。繼之,全區大部地方都開始深入發動民眾進行減租減息,廣大民眾的抗日、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
8月8日,東北軍一一一師師長常恩多率部2700多人脫離國民黨的控制。9日常恩多病逝後,萬毅任師長、中共一一一師工委書記。而該師三三一旅旅長頑固分子孫煥彩糾集餘部重組一一一師,並勾結土頑李延修和國民黨游擊獨立第七支隊朱信齋部,搶占了該師原駐地甲子山區。甲子山區位於日照、莒南邊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8月中旬,山東軍區第二旅和一一五師教導二旅等部發起反頑戰役,收復甲子山區。10月中旬,孫煥彩糾集4000餘人,乘濱海軍民反“掃蕩”之機,分路進攻甲子山區,在損失500餘人之後,再次占領甲子山區。12月中旬,一一五師教導第二、五旅等部隊1萬餘人,在羅榮桓、陳光指揮下,發起第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經14天激戰,斃傷頑軍1000餘人,俘獲1137人,全部收回這一地區。甲子山區的收復,擴大了濱海抗日根據地,為以後開闢濱海北部地區、打通與膠東抗日根據地的聯繫創造了重要條件。
1943年4月,中共濱海地委撤銷,成立濱海區黨委,符竹庭任書記。政權機構仍稱濱海專員公署,謝輝任專員。一一五師教二旅、教五旅、濱海軍分區番號撤銷,成立濱海軍區,陳士榘任司令員,符竹庭兼政委。7月初,山東軍區抓住東北軍于學忠部撤離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的重要時機,部署了與敵偽爭奪兩處山區的重要戰役。 經過2個月的作戰, 控制了沂山區全部和魯山區一部, 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基本上控制了諸日莒山區,解放村莊300多個,恢復了與魯中區的聯繫。此惑,濱海北部地區迅速開展了建黨、建政、建立武裝等項工作,這一地區的鬥爭形勢有了重大轉折。9月,濱海區第一地委 (濱北地委) 成立。10月,第二地委(濱南地委)成立。為策應沂蒙山區和清河區的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濱海軍區部隊於11月19日發起贛榆戰役,相繼攻克贛榆縣城及周圍11處據點,生俘偽和平救國軍三十六師七十一旅旅長李亞藩以下1200餘人。26日,敵突襲濱海軍區機關駐地贛榆縣馬家旦頭村,符竹庭不幸犧牲,年僅31歲。
1943年中,濱海軍民對敵作戰908次,攻克據點64處,殲敵1萬多人。通過開展減租減息,開展學習鄭信開荒的運動,推動了生產的發展。據年底統計:有職工會員10455人,農救會員61251人,青救會員9429人,婦救會員22820人,民兵38999人,自衛團員119119人,兒童團員12847人。
從1944年春開始,在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統一指揮、部署下,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積極主動地開展了攻勢作戰。春季攻勢首先在濱海區拉開序幕。1月21日,濱海軍區部隊在莒日公路上的石溝崖殲滅了漢奸朱信齋部,掃清了濱海區中部與北部聯繫的障礙。夏季攻勢中,於7月下旬發起討伐李永平戰役,攻克據點40多處,解放村莊600餘。控制了諸日公路大部,鞏固與發展了濱海和膠東兩區的聯繫。冬季攻勢中,於11月中旬發起解放莒縣城戰役,於29日解放莒縣全境,偽軍莫正民部3500餘人反正,使濱海、魯中兩區連成一片。通過以上各攻勢的勝利,濱海區共收復國土3687.5平方公里,解放1500多個村莊。
1945年1月下旬,偽諸城保全隊張希賢部1500多人反正,其據守的32個據點被八路軍摧毀。繼之,濱海區部隊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夏季攻勢,首次於6月下旬對盤踞濱海南部地區郯城的頑軍梁鍾亭部發起攻擊,殲頑軍500餘人,生俘梁鍾亭,解放了郯城,擴大了濱海和魯南區的聯繫。接著,於7月中旬對濱海北部偽軍張步雲部進行討伐,殲滅張部5000餘人,解放了諸城、高密、膠縣之間2500平方公里的地區。
8年抗日戰爭中,濱海部隊發展到3.6萬人,民兵4萬餘人,自衛團11萬多支;斃傷俘日偽軍4.8萬多人,繳獲各種槍枝2.5萬多枝,炮30門;擁有人口500萬,控制國土1.33萬平方公里;黨員發展到2萬餘人。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準備了有利條件。但也作出巨大的犧牲:死亡人口130773人,被燒毀村莊5600個、房屋256776間,損失牲畜、糧草等財物無法計算。
1945年9月, 諸城、日照、臨沂相繼解放。此後,各地深入開展了反奸訴苦、減租減息和發展生產運動,並對政權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造,各項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臨沂城獲 解放後,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遂由莒南農村遷駐臨沂。不久,中共華東中央局在臨沂成立。至此,臨沂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和華東地區黨政軍首腦機關的駐 地。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共華東局決定撤銷濱海區黨委和濱海軍區,將濱海第一地委所屬的諸城、高密、膠縣、藏馬、莒北5個縣劃歸膠東區黨委領導,濱海第二、三地委和新海連辦事處合併為濱海地委,轄莒縣、莒南、日照、臨沂、臨沭、郯城、東海、竹庭(贛榆)8個縣。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濱海地區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下,全力以赴,投入戰鬥。
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由全面進攻轉入重點進攻。2月下旬,濱海南部地區大部被侵占,“還鄉團”普遍建立了反共政權。在艱苦的環境中,黨組織領導人民,一面實行土地改革,發展生產,一面踴躍參軍,全力支前。在宿北戰役、魯南戰役和萊蕪戰役中,就有54340人參戰,出動民工533130人支前。
1948年7月,魯中南區成立,濱海地委改為魯中南區第六地委。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後,濱海區先後出動民工57萬多人, 運送糧食3480萬斤, 加工糧食3700萬斤, 做軍鞋60多萬雙,另有子弟兵團5000多人在前線服務。至11月8日,濱海區全境解放。此後,在做好生產救災的同時,抽調大批幹部南下,開闢中原、江浙、川黔等新解放區的工作。
1949年5月,中共魯中南區第六地委改稱為中共濱海地委,1950年4月改為中共臨沂地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