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東接汕頭市、西連惠州市;南部面臨浩瀚的南海,海岸線長達370公里,多屬濱海平原台地;中部山戀連綿的蓮花山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餘座。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創立之後,海豐全縣,陸豐除一個鄉之外(今汕尾市),均在蘇維埃政權管轄之下,共有人口70餘萬。
東江革命根據地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在海陸豐革命民眾運動影響和推動下創建的,地處廣東省東部的東江地區,北靠中央革命根據地,東接閩西閩南,西連廣州,南臨南海。海岸線長達1000多公里。除沿海為平原地帶外,境內大部分丘陵和山區,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近20座。全長523公里的東江是境內第一大灑流。東江革命根據地由9塊邊區縣的根據地組成,即海(豐)陸(豐)(今汕尾市)惠(陽)紫(金)(由早期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發展而成)、揭(陽)豐(順)(五)公地(即八鄉山)、潮(陽)普(寧)惠(來)(即大南山)、五(華)興(寧)龍(川)、梅(縣)(大)埔豐(順)、蕉(嶺)平(遠)尋(烏)、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即鳳凰山蘇區)、饒(平)(平)和(大)埔詔(安)、陸(豐)惠(來)等蘇區。這9塊蘇區建立和喪失的時間有先有後,未能全部連成一片,但都各自建立了黨和政權組織及地方武裝,並由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蘇維埃政府一領導。其餘盛時期1930年夏,蘇區人口達200萬,約占東江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蘇區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約占東江地區面積的一半,它遍及東江地區20多個縣市,並發展到福建南部的平和、詔安和江西南部的尋烏。
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海豐、潮安、紫金等縣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掀起了反帝封建的愛國運動。其突出代表,就是親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他從1922年開始組織發動海陸豐農民運動,後來又經歷了1925至1926年間廣東國民政府討伐陳烔明叛軍的兩次東征的洗禮。廣東反革命政變發生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組織了海陸豐暴動,建立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為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革命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