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之南[牛國棟所寫小說]

濟水之南[牛國棟所寫小說]

《濟水之南》是《濟南乎》的增訂版。作者家祖孫四代濟南人。他生在歷下,長大在天橋,工作先是在槐蔭後又到歷下,家鄉情結一直纏繞著他。伴隨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濟南日新月異,數百條老街巷相繼消失,大量歷史信息不斷消亡,作者心中那個家鄉的影像開始變得模糊。他說:看到我們的孩子,以及每年都大量湧入濟南的新市民,沒有見過老泉城路的高大梧桐,也不知道老廣智院裡的西洋景,更想像不到老火車站鐘樓精典雅致,我再也坐不住了,背起相機,遊走在老街陋巷,做起了“”胡同串子,不問寒暑。

基本信息

簡介

濟水之南濟水之南
城市的歷史時空交錯,漫無邊際,千頭萬緒。作者試圖剝繭抽絲,挖地三尺,來追尋塵封的歷史腳步,過往的故事和感興趣的話題,並力求梳理出一個較為清晰的城市軌跡和坐標,與人分享。他敲開一扇扇黑漆大門,去尋找和記錄街巷內、四合院中和小洋樓里的歷史證人。他採訪的對象中,有世代居住老街的“坐地戶”,有老字號的傳人,也有濟南名門的後裔。正是有了他們的口述,他的作品得以增加了原創性,從中梳理出來的故事也越發鮮活,同時也使他的作品形成作者親歷、訪問記錄、史料勾陳、現場攝影等交織在一起的“複合型”文本。《濟水之南》的這次增訂,也對其他一些原有篇章作了結構上的調整和細節上的充實與豐富,以便能夠展示一個老濟南人心目中更加豐滿、更加多元的濟南;每篇文章前加了幾句引言,意在提綱挈領、開宗明義,方便快速查閱。

作品賞析

為一座城市所擁有過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餘,最感觸目驚心的,卻是書中隨處可見的“消失”與“拆除”的字樣……
拿到牛國棟先生的增訂版《濟水之南》,迫不及待地打開書中附贈的那張“濟南府城全景再現手繪歷史地圖”:喔,這裡是老城牆經過的地方,這裡是未經開發前的泉城廣場,這裡還依稀能夠看出舊時的影子,這裡早已蕩然無存……說實話,翻閱這部有關老濟南城市記憶的圖文書,一方面會為一座城市所擁有過的大美而欣喜,另一方面卻也隱隱會有一種心痛。像國內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一樣,在疾風驟雨一般的舊城改造的時代浪潮中,老濟南的城市記憶已經殘缺不全,一座城市的大美也在逐漸凋零。誠如牛國棟先生所言:“在歷史與現實的坐標上,濟南作為一個節點,折射出中國城市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數百條老街巷相繼消失,大量歷史信息不斷消亡,身為土生土長的濟南人,牛先生背起相機,遊走在濟南的老街陋巷,挖掘史料,走訪證人,不問寒暑,自覺自愿地做起了“胡同串子”。而他的《濟水之南》即採取一種私人的視角,以老濟南的街區文化為基本架構,按照濟南傳統格局和街區的大致走向,自老城中心到舊時關廂,再到百年前的商埠,最後止步於城郊山水之中。字裡行間,對老濟南的市井百態津津樂道,對老濟南的胡同深巷如數家珍,可謂完整再現了老濟南走過的歷史軌跡,喚醒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厚重的文化積澱,而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則包括城市傳說、風物人情、名人逸事、名勝古蹟、遺址遺蹟、民謠民諺,乃至老街道、老胡同、老建築、老字號、電影院、舊書店、小吃攤……均可包羅其中。這樣的城市既有豐富的生活形態,也有多彩的市井風情,既有物質的一面,也有非物質的一面,其間彼此匯合,相互交融,結合成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牛先生筆下的老濟南正是一座這樣的城市,且不說“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自然風物之美,足以讓人沉迷其中回味不已,更讓人感到怦然心動的,則是濟南人平淡祥和、質樸善良的生活態度。他們顯然深諳靈魂安靜、內心自由的真義,具有某種“普遍和恆久”的性格,在樂天知命中透露出一種樸素而又不乏詩意的生命情懷。
讀《濟水之南》,為一座城市所擁有過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餘,最感觸目驚心的,卻是書中隨處可見的“消失”與“拆除”的字樣:遠東最為經典的德式建築濟南老火車站,拆掉了;清朝“中興名臣”丁寶楨的故居,拆掉了;國藥老字號宏濟堂舊址,拆掉了;承載著幾代濟南人記憶的銘新池,拆掉了……更讓人感到無比痛心的是,這些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標性建築並非毀於愚昧與無知的年代,而是被金錢裹挾起的商業浪潮和獨斷專橫的的權力意志連根拔起。一個頗富諷刺意義的鮮明對照是,現實仍然在大拆大建中不停地折騰,那些為損毀的家園深感痛心的人們也依然在四處奔走、大聲呼號。與醒目的“拆除”二字相比,“保護”二字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他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卻只能以一己的綿薄之力,將即將消逝的風景定格為珍貴的影像資料,轉化為動人的書籍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