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

濟南市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
(報批稿)
濟南市環境保護局
二00六年六月
目 錄
一、環境保護“十五”規劃執行情況回顧. 1
(一)制度保障到位,環保規劃得到較好落實. 1
(二)綜合整治有力,環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 2
(三)部門積極配合,生態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5
(四)加大環保投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完善. 6
(五)強化能力建設,環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強. 6
(六)深入宣傳教育,全民環保意識普遍提高. 7
二、主要環境問題及分析. 7
(一)環境污染依然比較嚴重. 8
(二)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8
三、環境形勢分析. 9
(一)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 9
(二)環境保護面臨的機遇. 10
四、規劃指導思想和目標. 11
(一)指導思想. 11
(二)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目標. 11
五、環境功能區劃. 13
(一)環境空氣功能區劃. 13
(二)水環境功能區劃. 14
(三)聲環境功能區劃. 20
(四)生態環境功能區劃. 21
六、主要任務. 22
(一)發展循環經濟. 22
(二)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 23
(三)建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環境執法監督體系. 24
(四)水污染防治. 24
(五)大氣污染防治. 27
(六)聲環境和輻射環境污染防治. 30
(七)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30
(八)生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 33
七、主要工程項目. 35
八、主要保障措施. 35
(一)管理保障措施. 35
(二)法規政策保障措施. 36
(三)經濟保障措施. 37
(四)技術保障措施. 38
(五)社會保障措施. 40
一、環境保護“十五”規劃執行情況回顧“十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我市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民民眾身體健康為目標,以市區空氣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為重點,堅持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並重,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全面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全市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環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環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為我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建設生態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制度保障到位,環保規劃得到較好落實

為了提高環境保護“十五”規劃的運行質量,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市政府下發了《關於認真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按照各有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法定職責,結合環保規劃目標和任務,明確了各部門在環保規劃實施過程中的任務,進一步完善了環境規劃“十五”的協調管理機制,形成了各職能部門協作,共同承擔環境保護任務的新局面,為提高規劃實施質量奠定了基礎。
規劃落實過程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做好與有關政策、制度的整體結合。一是結合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實施,把 “十五”環境規劃相關指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責任單位,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督促規劃任務按時完成。二是發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職能,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通過近年來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區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用氣普及率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指標已達到 “十五” 環境規劃指標要求。
(二)綜合整治有力,環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 1.污染物排放總量有較大幅度下降
推行和完善污染物總量控制工作,有計畫地控制和消減污染物排放總量。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對能耗高、污染重、工藝設備落後、布局不合理的企業實行了關停並轉遷;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審查、審批各類建設項目2921個,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98%以上,驗收各類建設項目513個,三同時合格執行率100%,新增廢水處理能力110490噸/日,廢氣處理能力487萬標立方米/時,削減COD排放量6504噸/年,削減二氧化硫10866噸/年,削減粉塵排放量59378噸/年,削減煙塵排放量25746噸/年,實現了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強化污染源監督管理,對超標排放的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全市工業污染源已基本實現達標排放。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煙塵、工業粉塵、化學需氧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分別為9.72萬噸、3.33萬噸、2.95萬噸、5.92萬噸和0.02萬噸,五項指標分別比“九五”末下降了0.9%、20.1%、41.8%、11.1%和98%,基本完成總量控制計畫。
2.環境空氣品質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通過開展“藍天工程”和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工作,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
全面推廣使用低硫煤;對露天燒烤和沿街飲食攤點不合格爐具進行了集中取締整治;淘汰污染嚴重的10噸以下燃煤鍋爐933台;實施煙氣脫硫除塵工程,對超標排放的鍋爐進行限期治理,全市99台20噸以上燃煤鍋爐實現了脫硫除塵(包括爐內固硫),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萬噸。
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實施在用機動車排氣年度檢測和監督抽測制度,嚴格執行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到2005年底,機動車尾氣達標率達到89.90%。
加大了水泥粉塵污染防治和小石灰窯、小石子加工點的綜合整治力度,關停了規模小、污染重的水泥立窯生產線16條;加強施工工地管理;減輕了揚塵污染。
2005年市區環境空氣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別為0.059毫克/立方米、0.127毫克/立方米和0.02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分別比“九五”末下降10.6%和2%,可吸入顆粒物與“九五”末基本持平。
3.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加強對 “三河”(黃河、小清河、徒駭河)、“四庫”(玉清湖水庫、鵲山水庫、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兩湖”(大明湖、白雲湖)等重點水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開展了嚴查水環境違法行為遏制污染反彈專項行動,對日排廢水100噸以上的飲食服務單位和超標排放廢水的醫療單位提出了限期達標要求,並按計畫督促落實;工業污染源實施再提高工程和全面達標工程,對全市70家重點廢水污染源實施了限期治理。關停了平陰子順造紙廠草漿生產線和章丘造紙廠。全市水環境狀況惡化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地下水水質保持良好,地表水部分水體水質有明顯好轉。2005年小清河出境斷面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石油類年均值分別比“九五”末下降57.9%、17.3%和62.5%。
4.環境噪聲得到有效控制,輻射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強
通過固定噪聲源限期治理和噪聲達標區創建工作,區域環境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3.5分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44.4分貝,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9.4分貝,分別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1類、4類標準。
通過開展電磁輻射污染源和放射源的普查和申報登記工作,查清了輻射污染源使用及處置現狀,為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
5.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強
建立了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專門機構,實現全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加強了全市醫療廢物的環境管理,組織建設了日處理能力24噸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實現了178家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開展了危險廢物申報登記,摸清了全市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處置及利用現狀,並對30家危險廢物重點產生單位進行了規範化管理;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建設了粉煤灰、爐渣、煤矸石等重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4.93%,工業固體廢物年排放量削減至0.02萬噸;嚴格進口廢物的預審,加強了進口廢物加工企業的監督檢查,有效的防止了進口廢物加工利用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三)部門積極配合,生態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通過開展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平原綠化、道路綠化和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綠化工程,建立了山區、平原、城鎮等高標準的綠化體系,200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4.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9.6%、33.8%和9平方米。
開展了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工作,建設了南部山區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白雲湖濕地功能保護區;開展了“兩區一園”創建工作,已建成“兩區一園”50處,全市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到5.07%。
積極開展生態示範區創建工作,以創建活動促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生態系統的建設。目前,章丘市已通過國家生態示範區驗收,平陰縣、濟陽縣和商河縣正在大力開展創建工作。
以生態示範區建設為基礎,積極推進生態縣(市)建設工作。
(四)加大環保投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完善 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了環境保護的投入。2001至2005年累計環保投資153.06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2.15%。環境基礎設施得到初步完善,濟南水質淨化一、二廠設計處理能力為42萬立方米/天,2005年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1.92%。濟南無害化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2200噸/天,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6%。濟南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日處理能力24噸,市區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99.54%;市區河道整治工作成效顯著,玉繡河一期綜合整治工程完成4.5千米河段整治;不斷改善城市燃料結構,大力發展城市燃氣工程。2005年管道煤氣、液化石油氣、天然氣供氣量分別達到5910萬立方米、50000噸和10000萬立方米,城市用氣普及率達到97.5%。集中供熱面積3255萬平方米,供熱普及率達46%。

(五)強化能力建設,環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強

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逐步完善自身監測、監督管理職能,濟南市環境監測站、章丘市環境監測站、天橋區環境監測站相繼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實現環境監測與國際接軌。
環境監控能力不斷提高,建成了集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線上監控為一體的濟南市環境監控中心;新建了三個大氣自動監測子站,建成了小清河水質自動監測站,進一步完善了環境質量監測體系;對占市區燃煤總量90%的31家重點大氣污染源安裝了34套煙氣線上監測裝置,對占市區污水排放總量60%的9家單位安裝了10套水污染線上監測裝置,實現了對重點污染源的實時監控。
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出台了《濟南市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治辦法》,通過了省環保局和省法制辦組織的執法規範化驗收,環保執法逐步走向程式化、制度化和規範化的軌道,加強環境信訪,解決了一批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六)深入宣傳教育,全民環保意識普遍提高

貫徹落實《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以“藍天工程”、“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生態市建設”為載體,廣泛開展面向決策層、面向青少年、面向企業界、面向全社會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創建工作,建成1個國家級綠色社區, 8個省級綠色社區,73個市級綠色社區,建成省級安靜居住小區2個,市級安靜居住小區32個,創建國家級綠色學校3所、省級綠色學校8所、市級綠色學校204所;圍繞環保工作重點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積極做好新聞報導與宣傳;建立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針對環境與發展的決策性問題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發動民眾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推進了社區環境建設,倡導綠色消費和綠色文明,全社會環保意識得到普遍提高。
二、主要環境問題及分析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尚未走上相互協調發展之路,傳統發展模式對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質量仍處於較低水平,生態環境脆弱。

(一)環境污染依然比較嚴重

揚塵和燃煤造成的環境空氣污染仍較為嚴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超過國家二級標準;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地表水大部分水體距功能區達標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及危險廢物產生量逐年增加,部分危險廢物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安全處置,固體廢物的排放和堆存引起的大氣、水、土壤污染和生態破壞未得到完全控制。

(二)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區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生態恢複比較緩慢;森林覆蓋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自然保護區覆蓋率低,自然保護區建設尚未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市區綠地的生態補償能力較低;濕地生態系統基本上處於重複低水平演替或被完全破壞狀態;對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未得到遏制;生態農業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殘留地膜、畜禽糞便和污水灌溉使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加重。
造成上述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工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不合理。工業結構中傳統優勢產業,如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占較大比重,且大都分布在城市的主導風向和小清河流域內,給城市空氣和水環境質量造成較大影響。二是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消費量仍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清潔能源消費比例相對較低,燃煤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採暖期污染尤為嚴重。三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城市大型燃煤鍋爐脫硫設施、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等環境保護基礎配套設施尚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和污染治理的需求。四是城市生態建設和保護相對滯後。多年來濟南市的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集中在污染防治,城區生態綠地建設、“兩區一園”建設、生態功能區建設、優美鄉鎮建設及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相對滯後,同時生態脆弱區保護管理力度不夠,自然生態破壞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三、環境形勢分析

(一)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

“十一五”期間,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我市在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遺留的歷史欠賬、降低能耗水耗以及各種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維持生態環境的基本穩定等方面還將面對嚴峻的挑戰。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繼續加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難以改變,能源消費與環境的矛盾將日漸突出;人口的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加大了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難度;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面臨危機,全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38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1/6;工業生產高速發展,規模不斷增大,工業污染防治任務艱巨;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養殖業發展,造成農村面源污染呈加重趨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河流斷流、濕地減少等生態問題將日益突出,生態破壞成為發生自然災害的重要隱患和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環境保護面臨的機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國際及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使環境保護面臨空前機遇。
1.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使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最佳化,將有效促進城市環境質量好轉
總體規劃提出“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城市總體發展戰略確定為“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總體規劃布局調整有效地拓寬了城市的發展空間,通過在“東拓、西進、北跨”區域提出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要求,保障了這些區域的環境質量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通過“中疏”降低了城市工業污染和交通污染壓力,為老城區的環境質量改善創造了條件。通過“南控”保障了主城區新鮮空氣和地下水的補充,有利於主城區的環境空氣和水環境質量改善。
2.生態市發展戰略的確定及穩步實施將有力推動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城市生態環境將得到全面改善
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決策,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政府領導、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部門齊抓共管、公眾積極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社會氛圍已經形成。編制完成的《濟南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規劃》和《濟南生態市建設規劃》為我市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3.產業結構調整和循環經濟全面發展,將有效改變我市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工業污染
我市提出在鞏固提高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以電子信息、交通設備、家用電器、機械製造、生物工程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同時,在企業、行業和產業各個領域逐步推行循環經濟,形成循環經濟工業園和產業鏈,將有效促進污染全過程控制。
四、規劃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的總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泉城”特色,抓住生態建設、污染防治、資源合理利用等關鍵環節,強化環境執法監督,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市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二)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0年,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環境監督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具體規劃指標:
1.環境質量指標
水環境
──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大於98%。
──地表水按功能區達標,市內無劣Ⅴ類水體。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濟南控制單元控制斷面水質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質標準要求。
環境空氣
──市區和各縣(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大於311天(占全年的85%以上)。
──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50%
聲環境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值小於55分貝。
──城市道路交通環境噪聲小於70分貝。
輻射環境
──輻射環境質量水平在天然本底漲落範圍內
2.污染控制指標
污染物總量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控制在:二氧化硫8.56萬噸/年,化學耗氧量4.86萬噸/年,氨氮0.57萬噸/年。
污染治理
──重點工業企業排放穩定達標率100%,工業企業排污申報登記執行率100%。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90%。
──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95%以上。
──廢放射源收貯率達到100%。
──市區及縣(市)城區污水處理率大於80%,回用率達到3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
──20噸/小時及以上鍋爐脫硫項目建設普及率達到100%。
──城市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80%。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資源化率達到90%,污水排放達標率大於85%。
循環經濟
──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0千克/萬元
──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3.10千克/萬元
3.生態環境保護指標
──自然保護區全部達到規範化建設要求。
──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3%以上。
──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以上。
4.環境管理能力指標
──環保投資占全市GDP的比例達到3.0%以上。
──環境監察、環境監測能力達到標準化建設水平。
五、環境功能區劃

(一)環境空氣功能區劃

1.一類區:包括八個區域,屬於特殊保護區,總面積656.5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03%。第一個位於歷城柳埠鎮,其東邊界到石橋,西到張家,北到賢堂峪南,南到柳埠鎮邊界,面積249.2平方千米。第二個位於平陰縣大寨山,其範圍包括雲翠山、大寨山、油簍寨等山巒,龍池、東流泉、扈泉、書院泉等泉系和匯泉水庫等區域,面積147.2平方千米。第三個位於長清區,包括靈岩山、五峰山、六峰山、孝堂山漢墓、齊長城遺址等風景區,面積171.6平方千米。第四個位於長清區,邊界北到毛家莊,南到籠山,東到大沙河,西到杜家莊,面積2.4平方千米。第五個位於歷城龍洞,位於歷城城區東南方向15千米處,面積27平方千米。第六個位於章丘翠屏山,東到白雲峪、張莊、野場、雙塔,西到花石崖、北直溝、苗海、候莊,北到夏溝、南到溝壩、東溝流,面積15平方千米。第七個位於章丘胡山森林公園,面積12.9平方千米。第八個位於章丘白雲湖,位於章丘市西部和歷城東北部,北臨小清河,東連繡江河,面積31.2平方千米。
一類區內執行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1996)一級標準。
2.二類區:重點保護區域,面積7520.5平方千米。除了一類區外,濟南市其餘區域均為二類區。
二類區內執行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
環境空氣功能區劃具體地域見附圖一。

(二)水環境功能區劃

1.岩溶地下水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
濟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範圍西到馬山斷裂,東至東梧斷裂,北到南外環至經十東路、經十西路延長線,南邊界大致在大水井、澇坡、大澗溝、范莊、池子一線。岩溶地下水源保護區面積235.3平方千米。
保護區水質執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Ⅱ類標準,並須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的要求。
濟南泉域岩溶地下水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具體地域見附圖二。
2.飲用水地表水源功能區
(1)一級保護區
①黃河:田山、大王廟、北店子三處引黃閘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範圍的黃河幹流水域,總面積9平方千米。
②鵲山水庫:引黃條渠、沉沙池、庫區水面及截滲溝總計11.27平方千米。
③玉清湖水庫:引黃條渠、沉沙池、庫區水面及截滲溝總計8.41平方千米。
④臥虎山水庫:庫區環庫公路範圍內3.81 平方千米水域和1.45平方千米陸域,總面積5.26平方千米。
⑤錦繡川水庫:庫區環庫公路及土路範圍內2.05平方千米水域和1.13平方千米陸域,總面積3.18平方千米。
⑥狼貓山水庫:庫區環庫路和高速路範圍內0.81平方千米水域和0.99平方千米陸域,總面積1.80平方千米。
⑦垛莊水庫:庫區環庫公路範圍內0.82平方千米水域和0.36平方千米陸域,總面積1.18平方千米。
上述7個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質執行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
(2)二級保護區
①黃河:幹流河道除一級保護區外的180.5千米河段為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總面積361平方千米。
②臥虎山水庫:水庫周邊小分水嶺山脊線向水坡內去除一級保護區後13.26平方千米區域和水庫上游泉瀘河、錦繡川、錦陽川和錦雲川河道以及沿岸小分水嶺山脊線內77.53平方千米區域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總面積90.79平方千米。
③錦繡川水庫:水庫周邊小分水嶺山脊線向水坡內除一級保護區面積13.22平方千米區域和水庫上游石嶺河、錦繡川河道及兩岸小分水嶺山腳線外水平或垂直50米距離內16.37平方千米區域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總面積29.59平方千米。
④狼貓山水庫:周邊小分水嶺山脊線向水坡內除去一級保護區後4.06平方千米區域和水庫上遊河道及兩岸山腳線外水平或垂直50米距離內2.51平方千米區域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總面積6.57平方千米。
⑤垛莊水庫:庫區周邊小分水嶺山脊線向水坡內除去一級保護區外後3.72平方千米區域和水庫上遊河道及兩岸山腳線外水平或垂直50米距離內3.60平方千米區域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總面積7.32平方千米。
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3.非飲用地表水環境功能區
(1)漁業用水功能區
白雲湖:環湖大壩內水面及周邊濕地為漁業用水功能區,水質滿足《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
(2)景觀用水功能區
①黃河流域
浪溪河:匯泉水庫至東阿入黃河河口河段。
玉帶河:西南山峪至外山入黃河河口河段。
城西窪:城西窪及周邊水域濕地。
北沙河:武家水庫大壩至老王府入黃河河口河段。
南沙河:釣魚台水庫大壩與崮頭水庫大壩至董莊入黃河河口河段。
玉符河:臥虎山水庫放水閘至北店子入黃河河段。
崮頭水庫: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釣魚台水庫: 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武家水庫: 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石店水庫: 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崮雲湖水庫: 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浪溪河、玉符河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 —2002)Ⅲ類標準。玉帶河、城西窪、北沙河、南沙河、崮頭水庫、釣魚台水庫、武家水庫、石店水庫、崮雲湖水庫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標準。
②小清河流域
小清河:幹流京福高速橋至洪家園橋河段。
臘山河:臘山至入吳家堡西小清河河口河段。
興濟河:東方紅橋至黃崗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工商河:金牛閘經成豐橋到鳳凰閘河段。
西濼河:大明湖至入五柳閘小清河河口河段。
玉繡河:廣場東溝和廣場西溝到大明湖河段。
護城河:環城公園河道。
東濼河:坦橋(羊頭峪西溝)至板橋西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柳行河:利農莊(羊頭峪東溝)至板橋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全福河:漿水泉水庫至入全福莊小清河河口河段。
大辛河:壙村至大辛莊西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巨野河:狼貓山水庫至杜張水庫河段。
繡江河:垛莊水庫大壩至朱各務水庫河段。
漯河:杏林水庫大壩至相公莊河段。
大站水庫: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大明湖:全部水域面積。
護城河、巨野河(狼貓山水庫大壩至杜張水庫段)、繡江河(垛莊水庫大壩至朱各務水庫段)、漯河(杏林水庫大壩至相公莊段)、大站水庫和大明湖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水質標準。小清河(京福高速橋至洪家園橋河段)、臘山河、興濟河、工商河、西濼河、玉繡河、東濼河、柳行河、全福河、大辛河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Ⅴ類水質標準。
(3)工業用水功能區
徒駭河:幹流夏口橋至展家橋河段。
杜張水庫: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朱各務水庫: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水質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水質標準。
(4)農業用水功能區
匯河:陳屯村至展小莊河段。
小清河:幹流洪家園橋至辛豐莊河段。
石河:經十東路至曲家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巨野河:杜張水庫大壩至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繡江河:朱各務水庫大壩至辛豐入小清河河口河段。
漯河:相公莊至芽莊湖河段。
杏林水庫:環庫大壩內全部水域與陸域。
齊濟河:丁楊家至徒駭河河段。
牧馬河:大寺河至垛石鎮老楊溝河段。
垛石河:鹽場村至入徒駭河河口河段。
大寺河:大安村至入徒駭河河口河段。
土馬河:濟陽李會野至商河王新莊河段。
德惠新河:濟南境內全部河段。
臨商河:牛王店至黃集村河段。
商中河:南河頭至入德惠新河河口河段。
商東河:徒駭河至聶家營河段。
改貌河:毛清支溝至入德惠新河河口河段。
以上水體為農灌用水功能區,水質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Ⅴ類標準。
(5)其它用水功能區
① 小清河源頭:幹流睦里莊至京福高速橋河段為源頭水質保護區,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標準。
② 濟平乾渠飲用水源地,由青龍閘起至睦里莊河段止,總長度89.56千米。水質標準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具體地域見附圖三。

(三)聲環境功能區劃

1.1類標準適用區:15個,面積410.61平方千米,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1類標準。
2.2類標準適用區:17個,面積455.17平方千米,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2類標準。
3.3類標準適用區:6個,面積156.22平方千米,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3類標準。
4.4類標準適用區:包括8條快速路、31條一級幹路、59條二級幹路、130條次幹線及2條鐵路兩側一定區域。四類區內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4類標準。
聲環境功能區劃具體地域見附圖四。

(四)生態環境功能區劃

根據濟南市的生態環境特點,將濟南市域劃分為5個生態功能區,20個亞區和鄉鎮街道辦事處範圍的若干生態環境單元。
1.南部山區生態功能區(Ⅰ)
該區域面積約3600平方千米,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林木覆蓋率相對較高,是市域生態屏障,中心城區的水源涵養地;要貫徹“南控”方針,嚴格控制城鎮建成區面積,以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為首要保護目標,引導和規範駐區居民的生活、生產活動,杜絕城市建設空間南侵。
2.中心城區生態環境功能區(Ⅱ)
該區域東面與章丘市接壤,北面跨黃河至天橋區靳家鄉、桑梓店和濟陽縣崔寨鄉,南面和西面壓縮在南控“紅線”和長清區規劃建成區邊沿。總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是未來的城市發展區。山、泉、湖、河景觀層層展開,形成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城市景觀格局,疏散中心區人口,調整城市結構和功能布局,保證城市生態環境和泉城特色的恢復與健康發展。
3.山前平原生態環境功能區(Ⅲ)
該區域面積約900平方千米,是僅次於中心城區的人口密集區域。先期要治理大生態環境,消除污染,進行土地恢復、濕地生態治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調整產業結構等,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市域未來的城市次中心區作為長遠任務。
4.黃河沿岸生態環境功能區(Ⅳ)
規劃黃河兩岸1-10千米寬度範圍,面積約580平方千米,區域內東段人口密度較大,西段較小。是保證地表飲用水安全的重點區域,也是城區北部的生態屏障。主要進行濕地自然生態恢復、標準化堤防建設和黃河綠色風景帶建設。
5.北部平原生態環境功能區(Ⅴ)
該區域為除天橋區靳家鄉、桑梓店鄉和濟陽縣崔寨鄉以外的市域黃河以北地區。面積約2100平方千米,現有人口約110萬,是全市主要的農作區。要建設城市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形成承接中心城區產業的能力,形成新的產業發展區和人口聚集區。
生態環境功能區劃具體地域見附圖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