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

澳大利亞總理

澳大利亞總理(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政府首腦,是由澳大利亞總督代表澳大利亞君主任命的,因為澳大利亞君主一般常駐英國而不在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的職責通常由總督代理,所以中文一般譯為“總理”而不是“首相”。

職務簡介

澳大利亞總理是澳大利亞政府首腦,由澳大利亞總督代表澳大利亞君主(Monarch of Australia)任命的。澳大利亞憲法沒有提到總理一職,因此總理的存在和職權皆由慣例來確定。按照威斯敏斯特體系的慣例,澳大利亞總督作為象徵性的元首代理人不干預行政,所以總理是實際決策者和最高行政長官。同樣根據威斯敏斯特體系的法律結構,總理由下議院(眾議院)掌握多數席次的黨派來推舉,並被視為該黨派的實際領袖。總理通常必須是聯邦議員(Member of Parliament;MP)。現任總理是斯科特·莫里森。

任命依據

澳大利亞總督任命總理的法理依據是《憲法》64條。此條賦予總督任命大臣(Ministers of the Crown,即部長)的權利,並規定被任命者必須是聯邦議員,或在接受任命後三個月以內當選聯邦議員。所有大臣在宣誓就職之前,必須加入聯邦行政會議。按照慣例,由行政會議的一級成員組成聯邦內閣“The Cabinet”。《憲法》64條同時規定,總理和其他部長的任期由總督裁奪。但實際上,總督一般會遵循總理的建議。而總督的任命,一般也是由總理向君主直接提名。君主自1930年代確認英帝國自治領地的獨立地位以來,也一直尊重澳大利亞總理的提名任命總督。

除了每三年舉行的選舉,總理按照慣例,在無法使預算案在下議院審議通過,或下議院決議不支持總理的情況下,應該提出辭職。

雖然法律上總督有罷免總理的權利,但實際上總督一般不會幹預。聯邦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總督將總理罷免的先例是發生在1975年的憲政危機。當時的總理惠特蘭無法使預算案在上議院通過。總督科爾在未尋求總理意見的情況下,召見了總理並免除了他的職務,同時任命反對黨領袖福瑞澤為總理。此決定在當時以至當今都頗受爭議。

同樣,雖然法律上總督是由君主任命,而且按照慣例,總督的任命和免職都由總理通過對君主的建議來決定,但在英國的君主自1930年代以來也從不干預澳大利亞的憲政。即便於1975年的憲政危機中,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仍然決定不予干涉,理由是澳大利亞自從1942年接受《威斯敏斯特條例》以後已經是獨立國家。

官邸

作為實際的政府最高領導人,總理有權使用空軍提供的專機。總理在首都坎培拉的官邸是俗稱“別墅”的澳大利亞總理府(The Lodge),在最大城市悉尼的官邸是位於北悉尼港的齊力比麗樓(Kirribilli House)。前總理陸克文在坎培拉雇用一名高級廚師、一名助理廚師、一名保姆、一名高級管家和兩名助理管家;在悉尼雇用一名廚師和一名管家。退休總理享受終生禮遇。

現任總理

2018年8月24日中午,澳大利亞國庫部長斯科特·莫里森贏得自由黨領袖投票,將成為澳大利亞第30任總理。據法新社8月23日最新訊息,莫里森宣誓就任澳大利亞總理。

歷任總理

1、埃德蒙·巴頓( Edmund Barton)1901年1月1日—1903年9月24日 保護主義黨

2、阿爾弗雷德·迪金(Alfred Deakin)1903年9月24日—1904年4月27日 保護主義黨

3、克里斯·沃森(Chris Watson)1904年4月27日—1904年8月18日 工黨

4、喬治·里德(George Reid)1904年8月18日—1905年7月5日 自由貿易黨

5、阿爾弗雷德·迪金(Alfred Deakin)1905年7月5日—1908年11月13日 保護主義黨

6、安德魯·費希爾(Andrew Fisher)1908年11月13日—1909年6月2日 工黨

7、阿爾弗雷德·迪金(Alfred Deakin)1909年6月2日—1910年4月29日 聯邦自由黨

8、安德魯·費希爾(Andrew Fisher)1910年4月29日—1913年6月24日 工黨

9、約瑟夫·庫克(Joseph Cook)1913年6月24日—1914年9月17日 聯邦自由黨

10、安德魯·費希爾(Andrew Fisher)1914年9月17日—1915年10月27日 工黨

11、比利·休斯(Billy Hughes)1915年10月27日—1923年2月9日 工黨/國家工黨/國民黨

12、斯坦利·布魯斯(Stanley Bruce)1923年2月9日—1929年10月22日 國民黨

13、詹姆斯·斯卡林(James Scullin)1929年10月22日—1932年1月6日 工黨

14、約瑟夫·萊昂斯(Joseph Lyons)1932年1月6日—1939年4月7日 聯合黨

15、厄爾·佩吉(Earle Page)1939年4月7日—1939年4月26日 鄉村黨

16、羅伯特·戈登·孟席斯(Robert Menzies)1939年4月26日—1941年8月28日 聯合黨

17、亞瑟·法登(Arthur Fadden)1941年8月28日—1941年10月7日 鄉村黨

18、約翰·柯廷(John Curtin)1941年10月7日—1945年7月5日 工黨

19、弗蘭克·福德(Frank Forde)1945年7月6日—1945年7月13日 工黨

20、本·奇夫利(Ben Chifley)1945年7月13日—1949年12月19日 工黨

21、羅伯特·戈登·孟席斯(Robert Menzies)1949年12月19日—1966年1月26日 自由黨

22、哈羅德·霍爾特(Harold Holt)1966年1月26日—1967年12月19日 自由黨

23、約翰·麥克尤恩(John McEwen)1967年12月19日—1968年1月10日 鄉村黨

24、約翰·戈頓(John Gorton)1968年1月10日—1971年3月10日 自由黨

25、威廉·麥克馬洪(William McMahon)1971年3月10日—1972年12月5日 自由黨

26、愛德華·高夫·惠特蘭(Gough Whitlam)1972年12月5日—1975年11月11日 工黨

27、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Malcolm Fraser)1975年11月11日—1983年3月11日 自由黨

28、鮑勃·霍克(Bob Hawke)1983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0日 工黨

29、保羅·基廷(Paul Keating)1991年12月20日—1996年3月11日 工黨

30、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1996年3月11日—2007年12月3日 自由黨

31、陸克文(Kevin Rudd)2007年12月3日—2010年6月24日 工黨

32、朱莉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2010年6月24日—2013年6月27日 工黨

33、陸克文(Kevin Rudd)2013年6月27日—2013年9月18日 工黨

34、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2013年9月18日—2015年9月15日 自由黨

35、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 2015年9月15日—2018年8月24日 自由黨

36、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2018年8月24日—今 自由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