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描述
又名沉湖或陳湖,由吳縣、崑山、吳江三市共轄。《太平廣記》云:因“該地古為陳縣(或雲陳州)而名陳湖”。湖畔寢浦禪林寺內清順治十八年(1961年)鑄鐘刻有“天寶元年地陷成湖”,故名沉湖。屬瀉湖型,為古太湖一殘跡。湖盆近三角形,水位2.66m,長10.4km,最大寬6.8km,平均寬4.32km,面積45.0km2;最大水深3.15m,平均水深1.83m,蓄水量0.82×108m3。
生態環境
湖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1月平均氣溫3.0℃;7月平均氣溫28.1℃。極端最低氣溫-10.6℃(1977年1月31日);極端最高氣溫38.4℃(1978年7月5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086.5h,無霜期225d,降水量1044.9mm,最大年降水量1544.7mm(1957年),最小年降水量788.8mm(1971年)。日最大降水量333.5mm(1962年9月6日)。
湖水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沿岸計有大小河港45條,其中進水河港21條,出水河港24條。眾多的進出河港把澄湖與其周圍的黃泥兜、長白盪、白蓮湖等大小湖盪相溝通,形成平原地區水鄉澤國的自然景觀。湖盆自西北向東南微傾,吳淞江繞湖西北,並由大姚、席墟和磧砂諸港分流入湖;西南隅黃泥兜亦有來水入湖;由東部諸河港經明鏡盪、長白盪及急水港入澱山湖。多年平均水位2.77m,歷年最高水位4.12m(1954年),歷年最低水位2.18m(1956年),絕對變幅1.94m;年內最大水位變幅1.56m(1962年),最小變幅0.57m(1953年),平均變幅1.00m,高水位出現在6~9月,最低水位出現在翌年1~3月。湖流以風生流為主,流速3~4cm/s。年均水溫17.7℃;夏季最高水溫30.3℃,冬季1~2月最低水溫4.4℃。湖水含沙量0.01~0.03kg/m3;湖心水域0.06kg/m3。pH值8.2,總硬度2.5德國度,礦化度94.96mg/L,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Ⅰ型淡水湖。DO6.30~11.82mg/L,COD4.7mg/L,TN0.744mg/L,TP0.043mg/L,SiO28.04mg/L,TFe0.13mg/L。
湖泊類型
重碳酸鹽類鈣組Ⅰ型淡水湖
魚類
70年代前,漁業生產系天然捕撈,以產鯉、鯽、鱖、烏鱧及青蝦為主。1970年開始放養,以產鰱、鱅、鯉、鯽、蝦為主。1982~1983年捕獲量達714.78t。近年來加強資源增殖和人工放流措施,僅魚產量即達570~670t,其中鰱、鱅魚產量約占70%。
浮游植物
見有浮游藻類7門94屬,其中藍藻門17屬、隱藻門2屬、甲藻門3屬、金藻門2屬、硅藻門16屬、裸藻門5屬、綠藻門49屬。優勢種有項圈藻、微胞藻、平裂藻、顫藻、卵形隱藻、齧蝕隱藻、直鏈藻、小環藻、小球藻、柵列藻和網球藻等。浮游藻類年均數量1369.2×104ind./L;其中藍藻192.9×104ind./L,綠藻317.6×104ind./L,硅藻258.9×104ind./L,隱藻、金藻、裸藻、甲藻分別為81.0×104ind./L、15.0×104ind./L、3.7×104ind./L、0.1×104ind./L。浮游藻類生物量,年內春季最高為13.255mg/L,冬季次之為10.807mg/L,夏季為3.932mg/L,秋季最低為1.074mg/L。
浮遊動物見有浮遊動物109種,其中原生動物24種,輪蟲46種,枝角類25種,橈足類14種,生物現存量6165.6t。
底棲生物
見有底棲動物27種,其中軟體動物17種,搖蚊幼蟲及水蚯蚓10種,以軟體動物中的河蜆占絕對優勢,全湖生物現存量8286t。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24種
澄湖漁業
提起澄湖,遠沒有太湖、陽澄湖那樣有名,但作為全市最大的養殖湖泊,這裡可是蘇州的重要魚倉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澄湖通過走生態養殖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其在魚种放養、苗種培育、捕撈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已成為我市漁業發展的一個典型。
澄湖面積5.75萬畝,平均水深1.83米,1973年專門建立了澄湖養殖區,實行規劃、放養、捕撈、銷售、管理的“五統一”。長期以來,澄湖實施“三不、兩無、一靠”養殖模式,即養殖全過程不施肥、不投餌、不用藥,全湖無圍網和網箱養殖,全靠攝食湖區天然生物餌料。
前身為蘇州市水產養殖總場的蘇州水產養殖場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澄湖的養殖,2008年,完成產量3150噸,創產值2000萬元。而自1999年以來,湖區至今未出現過藍藻,下游水體水質綜合指標好於上游。公司總經理王志林自豪地說:“我們不僅養好了一湖魚,更保護好了一湖水。”
最佳化放養
“三不兩無一靠”疊加“五改”
傳統養殖模式對保護環境十分有利,但也存在經濟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規範和應對市場慢等弊端。要實現增產增收、保障供應、改良生態、持續發展的生態養殖目標,必須改革傳統養殖模式,使其更科學。
如何轉變?王志林他們把突破口放在了改革魚种放養上。具體為“五改”:
——改魚種春季放養為冬季放養,提前在上年的12月份結束魚种放養,克服魚種在春季放養時體質弱、易生病的缺陷;
——改每年經驗放養為根據漁業資源狀況放養,根據澄湖的漁產力和湖區上年的魚類長勢及捕撈產量,確定全年魚種的放養量、規格和各類魚種的比例;
——改放養一種規格為放養大、中、小多種規格,形成了6代同湖的格局;
——改單一放養常規魚為常規魚和特種品兼放,放養品種已達9種;
——改只放養魚種為魚种放養與增殖相結合,確定優質野生魚類自然繁殖區。
王志林說,“五改”提高了澄湖漁業資源的利用率,特種水產品收入增加250萬元,澄湖平均畝產達55公斤。
科技興漁
七處水質觀測點掌控一舉一動
生態養殖要以科技手段為支撐。在蘇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兩個特別的辦公室,一個是澄湖漁業資源調查室,另一個為水產實驗室。“可別小看了它們,澄湖魚類及其他水生經濟動物的種類組成、分布狀況、區系構成和演變情況,它們全掌握,這是第一手的資料,為澄湖漁業的高產、穩產、高效、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王志林說。
像水質觀測點,整個湖區便設有七處,一年要進行多次數據採樣,全面掌握各階段尤其是轉溫季節的水質變化情況。同時,選擇相關魚種打好標籤,動態跟蹤魚類的長勢情況,從而制定最佳捕撈期,並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
更為可喜的是,公司根據澄湖魚類資源和魚种放養需要,新建了2000平方米工廠化繁殖設施和50畝苗種培育基地,開展了翹嘴鮊、黃顙魚等魚類的繁殖試驗,魚苗產自湖裡,最終又放回湖裡,保證了質量。 2008年,公司繁殖翹嘴鮊魚苗2000萬尾,黃顙魚魚苗800萬尾。在滿足澄湖放養的同時,每年約有2000萬尾人繁優質魚苗銷售到澄湖周邊和外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漁民50戶以上,使每戶增收1萬元以上。
而與蘇州大學水產研究所聯合開展的“黃顙魚高效無公害養殖配套技術推廣”和“黃顙魚工廠化繁殖及大規格魚種規模化培育技術示範”的研究,對提高黃顙魚品種繁育、養殖的科技水平,提升周邊地區的池塘養殖經濟效益和增加農漁民收入都有較大促進作用。
均衡捕撈
冬捕“剃頭”變成全年“梳頭”上市
“養不養得好”,只是養殖的第一步要求,“賣不賣得出去,並且有個好價格”,則是養殖效益的最終體現。而這與捕撈方式有著密切關係。
王志林說,澄湖原來採取的是春放冬捕模式,就像是“剃頭”,造成的局面是冬天一捕湖裡全空,造成資源的不均衡和浪費。現在,澄湖採取“冬季一次放養,全年均衡捕撈”的模式,好比是“梳頭”,捕撈時間按照“以魚類最佳長勢和湖區生態需求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參考,捕大留小,均衡上市”的原則,從魚類規格、長勢、價格、市場和季節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取消了冬季大捕撈,實行春、夏、秋季天天小捕撈。
具體操作上掌握好“三多二減”,即春夏季節多銷填空當、市場看好多銷抓效益、長勢緩慢多銷促生長和繁殖季節縮小捕撈範圍減少捕撈量、生長旺季減少捕撈銷售量。通過這樣的捕撈改革,在水產品上市高峰時讓出市場,空當時彌補市場鮮魚空缺,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穩定了價格;既克服了以往冬季一次捕撈時湖泊自然餌料前期利用不足,後期供應不夠等缺陷,又調節了市場需求,提高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同時,對捕撈的工具也進行選擇和改進。目前,在澄湖主要保留踏網(團網)和漁籪(迷魂陣)兩種捕撈工具,並放大網目規格。取消對資源(特別是幼魚資源)殺傷性強的絲網、滾鉤釣等捕撈方式和工具,保護湖區物種多樣性,保持湖泊可持續發展。
強化管理
八成半以上的魚都能回捕
王志林說,管理出效益,尤其在大中型湖泊養殖生產中,管理對增強企業經濟效益和實力是關鍵的舉措。
澄湖水面大、周圍河流密布、過往船隻頻繁,港口攔魚設施時常遭破壞。因此,在澄湖的管理上,首先在港口上要看好一扇“防逃門”。
澄湖養殖開始10餘年間,放養魚種平均回捕率僅20%-30%。後來,為提高圍捕率,對港口濂箔進行了重點整改,改竹箔為網箔,並將網目統一加大到3.5cm,網線從12股增粗至21股。同時,改“一港單濂”為“一港雙濂”,變“手工扳放”為“自動浮門”,提高效率,減少逃魚。一系列措施取得明顯收效,鰱、鱅魚的回捕率已達85%以上。
澄湖屬跨界水域,涉及兩市一區的五個鎮,在實現“關門養魚”的同時,必須保證湖區秩序穩定。為此,湖區成立公安警務站和漁政分站,打擊偷魚歪風。通過漁政、公安、場部和港口齊抓共管,澄湖的湖區秩序逐年趨向穩定,偷魚等違法案件逐年減少,2008年查獲的案件數比1998年前下降了80%。
目前,通過產品管理,澄湖已被列為蘇州市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示範基地,八隻主要產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年提供有機商品魚3000噸。但澄湖水產品的知名度還不高,生態養殖的效益仍未充分顯現。為此,王志林他們正通過多種渠道培育品牌。 2007年,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建設“生態魚餐館和垂釣休閒中心”,目前,全年客流量已達3萬多人次,全年消費水產品30多噸,進一步擴大了澄湖水產品的影響,促進了澄湖生態養殖的持續發展。
蘇州澄湖水產有限公司簡介
蘇州澄湖水產有限公司銷售陽澄湖大閘蟹是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推薦品牌,並且每隻都是通過本公司嚴格篩選。為滿足廣大客戶的需求,我司以浙江一帶為中心,批發、零售不同規格的陽澄湖大閘蟹,免費附送精美的陽澄湖大閘蟹包裝禮品盒,有精美的陽澄湖大閘蟹禮品券可以選購饋贈親朋友好友。 澄湖水產有限公司保證銷售的每一隻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均有高科技的防偽商標;每一隻陽澄湖清水大閘蟹都經過我們精心挑選,並且我們的配送服務保證做到快速、及時,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我們保證我們配送到的大閘蟹只只鮮活,讓您吃的放心、送禮送的放心;價格方面,我們保證我們的價格是公道的,質量是最優惠的;我司堅持以“誠信、天然、綠色,環保”為原則來贏得廣大客戶的信賴與支持,願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夠認識 、了解陽澄,品嘗到陽澄湖蟹的天然風味。真誠希望與新老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歡迎各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外事機構、部隊 、個人前來洽談訂購。 陽澄湖大閘蟹陽澄湖有機大閘蟹具有體肥、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蟹肉豐滿、營養豐富等特點,為我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以及蘇州 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推薦的正宗品牌。 大閘蟹養殖基地位於江蘇蘇州市陽澄湖鎮,該養殖區具有湖域遼闊,水質清新無污染,水淺底硬,水草豐茂,天然飼料豐 富等獨特的水、泥土、水生物的自然生態條件,是我國最適於蟹類生長的場所之一。 我們通過生態的生產方式為您提供健康、安全和美味的陽澄湖有機大閘蟹,比如通過適當降低放養密度的方式來培育 健康的蟹苗,通過種植水草來淨化水質,增加溶氧,以營造有益於螃蟹健康生長的生態環境。陽澄湖大閘蟹主要以魚蝦、螺蜆、 水草等天然餌料為食,再輔以玉米、土豆等植物飼料,品質等同野生的純天然產品。
澄湖遺址
蘇州市區東南25公里處的吳縣車坊至淞南之間,1974年南京博物院和吳縣文管會聯合發掘時間跨度上從原始文化遺存、幾何印紋陶遺存和漢至宋各代的文化遺存。約有古井千餘口.澄湖古井發掘中,出土的原始文化遺物十分豐富,並以汲水的盛器為主。摹擬動物形態的雞、鳥形提梁壺、豬形壺、鱉形壺、皮囊壺,圖案精緻的彩繪陶器、漆繪陶器,以及刻有陶文符號的魚簍形罐,都閃耀著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