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送別圖[明代仇英繪畫作品]

潯陽送別圖[明代仇英繪畫作品]
潯陽送別圖[明代仇英繪畫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潯陽送別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該畫現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 該畫畫面主體部分描繪舟泊江畔的情景,面以青綠山水作為主調,工細的人物穿插其間 。山石無皴法,僅以勾著色近用草綠,漸為石綠青,水均作白一鱗紋,雖山勒略為板重,卻表現出精裝飾之美 。

畫作內容

潯陽送別圖 潯陽送別圖

該畫描繪白居易騎著白馬到潯陽江邊送客,忽聞琵聲,主人下馬,歸舟不發麵二舟並列,一舟華麗肅當為白居易送客之行舟一小舟隱約于山石樹叢徽露船頭,應是商人之婦船。遠處是開闊的江面,投射在江心,一片靜謐寂畫面上群山及遠處的村隱沒在山嵐夜霧間,林木由黃轉朱,正是秋天景色 。

卷尾款“實父仇英制” 。

創作背景

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一次秋晚送客潯陽 (今江西九江)江頭,從鄰舟上隱隱約約傳來憂怨哀楚的琵琶聲,尋問得知彈奏者為舊日長安琵琶歌女,故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嘆,寫下長詩《琵琶行》。該畫是仇英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裡面的詩意為題材而創作的畫作 。

藝術鑑賞

主題

潯陽送別圖 潯陽送別圖

畫面表現潯陽江邊自居易登舟探訪琵琶女的情景畫面場景空闊,人物穿插其間。細緻的筆法、鮮麗而蘊潤的色彩和裝飾性的繪畫語言,使畫面瀰漫著夢幻般的詩意 。

造型

潯陽送別圖局部 潯陽送別圖局部

該畫中山石,水雲,樹木的造型都具有工藝裝飾性。 以意象造型,不受真實的物象限制,追求主觀裝飾美感。畫出的是畫家心中的山水。最具特點的是山石的造型,山,石的外形概括簡練,不追求雄強險峻,而是以平實的線勾出輪廓,山石結構的表現沒有繁複的皺擦,只是簡練的勾線填色,表現山石結構的線平直,排列規則而有秩序,許多山石上是用等距離的線勾畫結構,具有平面性特徵,表現出強烈的現代構成感和裝飾感,與真實的山,石和古代繪畫中的山石都有極大不同水,雲的造型以柔美順暢的曲線造型,具有明確清晰的結構,表現出了雲的飄逸舒捲,水的流暢恬淡樹木的造型奇特,追求美感的表現,枝幹葉片更是符號化,不同的樹以不同的線型筆法來畫,各具面貌,表現出裝飾美 。

技法

該畫繼承了早期繪畫以線構作為主要造型手段的藝術特徵採用勾線填色的形式,筆法簡潔,山石的結構用線勾出,以中鋒用筆,線的粗細轉折變化微小略施敏擦:不用細被,以平塗法填色,略加渲染,呈現平面性的工藝裝飾美。樹木枝葉勾勒精細,畫法多樣,雙鉤、夾葉、點簇並用,表現出精細的工藝裝飾美 。

該畫保存了唐代金碧山水的特色;山石無皴法,僅以勾勒;著色近用草綠,漸為石綠及石青,水均作魚鱗紋,雖山石勾勒略為板重,卻表現出精妙的裝飾之美 。

該畫以青綠山水作為主調,工細的人物穿插其間。仇英所作青綠山水,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院體的“青綠巧整”,格調細潤,風骨勁峭,色彩鮮麗。所畫人物,造型準確,體態生動,神情刻劃細膩,表現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徵 。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黃宗賢:該畫面場景空闊,人物穿插其問。細緻的筆法、鮮麗而蘊潤的色彩和裝飾性的繪畫語言,使畫面瀰漫著夢幻般的詩意。由此圖可見仇英師趙伯駒、劉松年青綠山水畫法而有所創新的風格特徵 。

重要展覽

2013年12月1日,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繪畫名品700—1900”展覽,展品包括《潯陽送別圖》 。

作者簡介

仇英 仇英

仇英(約1505—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寓居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繪畫。移居蘇州後得識文徵明,並拜周臣為師,主宗南宋“院體”,形成以嚴謹勁利為主調的藝術風格。中年時畫名漸起,經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請,至其家中作畫。嘉靖十六年(1537年)應崑山鑑藏家周鳳來延聘居其家六年。爾後又至嘉興大收藏家項元汴家作畫,長達十餘年,其間廣泛接觸、觀摩和臨摹古代名跡,技藝大進,尤其在繼承唐宋傳統的工筆重彩人物和青綠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與文徵明父子及其門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吳派”文人畫之長,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氣息,其聲譽與沈、文、唐相併埓,有“吳門四家”之稱。仇英的山水以青綠重色為主,主宗趙伯駒和南宋“院體”,寫景真實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複兼具明快清朗,繪建築工致精確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點染,規整中見放逸。畫樹則勾勒、渲染、夾葉、點綴並用,靈活多變,設色濃艷鮮麗,又注意色調的統一與柔和,顯得艷而不媚。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為主,尤善仕女,體態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稱。其作品雅俗共賞,對傳統的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有重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