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寺[宜興芳橋潮音寺]

潮音寺[宜興芳橋潮音寺]

史書記載,全國潮音寺共三座:分別為宜興潮音寺、天津潮音寺和海南潮音寺,以宜興芳橋潮音寺建寺最早。另外現實中還有廣東南澳潮音寺。

地理位置

據云陽(芳橋古稱)地方譜志記載:素有“水浮殿”之稱的潮音古寺建在陽山湖(盪)邊三面環水的荷葉地上,寺院占地面積10多畝。原有前殿、大殿、堂樓和僧舍共56間,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殿宇深廣、氣勢宏偉,殿內佛像莊嚴、金碧輝煌。前殿正面為看山門羅漢,背面為韋陀護法天尊,東西兩側為四大金剛。前殿中殿之間為天井,天井中有一隻高三米的大香爐,天井東西兩側偏殿供奉送子觀音、十殿閻王。中殿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四個字為湘軍領袖曾國藩之弟北巡撫曾國荃親筆題寫,字型圓潤飽滿、遒勁有力。大雄寶殿正面為三尊佛像,如來佛居中,背面為腳踏鰲魚觀音,東西兩側為十八羅漢;高大的鐘鼓分立東西二角。大雄寶殿與堂樓中間為天井,天井中間原先植有三株合抱娑婆樹(桂花樹)樹冠蔭及兩側廂樓,寺最北邊為堂樓,樓上供有千手觀音。

組成結構

潮音寺東有陽山和岱華山,南面為面積達100公頃的陽山湖(盪),西面為古龍沿河,千年古橋——龍眼橋(已毀於戰火)橫跨溪河之上,北面為陽山後湖(盪),與龍沿河相通。縱觀整個潮音寺依山傍水,得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法界祥光氤氳於此。我國著名科學家周培源(芳橋後村人)早年曾來到潮音寺潛心苦讀,並於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從此步入科學殿堂而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歷史沿革

江蘇宜興潮音寺 江蘇宜興潮音寺

據古籍《佛門寶典·寺院》記載:佛教始於東漢末年傳入江南,潮音寺的前身為東吳大帝孫權之母吳國太於漢獻帝興平二年 (公元195年)在陽羨(宜興古縣名)所建“二堂”(現宜興福勝寺之前身“三聖堂”)之一的“靜山堂”(供奉鰲魚觀音)。是年,年方15歲的孫權舉孝廉任陽羨令,孫母吳國太隨任當時為荊蠻之地的陽羨古邑,以佛法教化邑民。吳帝登基後改建為“潮音寺”,每逢香汛期,善男信女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以至路堵河塞。寺中香菸繚繞,梵音如潮,為聞名海內外的宜興第一古剎。當時吳帝為方便其母吳國太前往潮音寺燒香敬佛,還專門開鑿一條直通太湖的河道名曰“燒香港”,河名沿襲至今。稍後,事母甚孝的晉建威將軍(陽羨第一人物,公元304年被晉惠帝追封為周孝侯)遵從母願重修潮音古寺,後人為紀念以忠孝著稱的周處大將軍,在潮音寺東建造江南第一古亭——孝感亭,其時岱華山下、陽山盪邊、寺多僧眾、法幟高豎、香雲寶幢、盛極東南;故此佛教名山中有:“先有岱華山,後有太華山,再有九華山”之說。

從南北朝到太平天國千百年來戰亂頻繁,宜興芳橋潮音寺屢次毀於戰火,又屢毀屢建,建國前僅存殘碑破舍,原址曾多次屢作他用。公元2000年宜興市宗教局正式發文同意恢復重建潮音古寺,從此這座名揚海內外的名剎古寺迎來了她生命中行將步入輝煌的春天——經過多年的籌劃特別是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將原址單位成功拆遷還地於寺的前提下。2006年初春,在宜興市人民政府宗教局和芳橋政府的重視下,由宜興市佛協具體實施的潮音寺恢復重建工程將於春暖花開的二月正式動工興建。目前,宜興市及周邊地區僧俗兩界的有識之士和眾多熱心人士紛紛為恢復重建潮音寺捐款獻物、奔走呼籲。

詩詞描寫

歷代名人雅士對潮音寺題詠不絕,宋亡後隱居太湖竺山的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蔣捷其先祖雲陽侯曾食邑芳橋,他在《潮音聽潮》一詩中贊曰:山幽見寺古,花落知潮信。梵唱聲聲里,濤聲擁法雲。來謁一佛無,共參萬籟靜。月搖疏鍾起,舟輕出湖深。明·許大就《過陽山潮音寺》詩云:

潮音寺[宜興芳橋潮音寺] 潮音寺[宜興芳橋潮音寺]

暄寂春秋迥自分,常留龍象護慈雲。

綠楊風定看山影,白草煙清見水紋。

猶認鶯啼當古渡,俄驚月出散斜曛。

歸心常講依然定,方丈疏鍾幾度聞。

清蕭挺《秋夜宿潮音寺》詩云:

共坐濤聲里,消淡興轉濃。

疏光分細柳,寒影墮芙蓉。

遙嶺沉孤月,虛溪倒一峰。

已知群動寂,僧梵又晨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