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祈子

潮汕祈子是中國潮汕人民的一個風俗,在潮汕民間,舊時祈子有多種形式。其一為以“燈”諧音“丁”以求子。潮汕各地正月,特別是元宵夜都有舉行游燈活動。

潮汕祈子的祈子形式

寄託於燈上

潮汕祈子是中國潮汕人民的一個風俗,在潮汕民間,舊時祈子有多種形式。其一為以“燈”諧音“丁”以求子。潮汕各地正月,特別是元宵夜都有舉行游燈活動。

關於“燈”,人們於中不知寄託了多少願望,因為這是關乎一個家庭“香火”能否承繼的問題。潮汕俗諺“有游燈,家裡生千丁;無游燈,家裡要絕種”說的正是這種意思。所以,每到各鄉各里“鬧熱”時,人們就會主動在夜裡“老爺”出遊時,手裡提著一盞燈,跟著神像一路遊行至各姓宗祠里,在“老爺”落座後高高舉起燈籠,以求財丁興旺。游完神後,各姓人家都用三牲或五牲果餅酬謝神明,以祈得子。

潮汕地區,凡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元宵夜舉行熱鬧非凡的“上燈”活動。例如在潮州,生了男孩的人家自農曆正月十三日家人就要挑起一對冬瓜樣的紅燈籠,歡天喜地掛到鳳棲路口鳳棲廟的燈架上,象徵著家中添了丁。每晚由家人抱著孩子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里點紅蠟燭,一面接受四鄰的祝賀,一連三天,至元宵夜尤為隆重。除紅燈籠外,還要在廟前懸掛八屏大“花燈”,後宮裡還掛著一隻大彩鳳,並在供桌上擺香祭祀、演戲酬神,十分熱鬧。

現在,潮汕地區在為女兒辦嫁妝的時候,不論嫁妝豐儉如何,其中必須有一盞豆油燈,也暗喻女兒能為夫家添丁的意思。

向神靈祈禱

潮汕地區求子的第二種形式是向神靈祈禱。潮汕地區重男輕女思想濃厚,如果妻子先產女孩或不生男孩,有的地方丈夫就在鄉里新宮廟建成,“老爺”入宮時,想方設法不辭勞苦地互爭抱“老爺”像,以求得“老爺”的憐憫而早賜貴子。有的地方丈夫在村里游神賽會時,自告奮勇報名替神明抬轎子,在神明面前獻殷勤,也期望得到神明的憐憫賜生男孩。每逢潮州城裡游“安濟聖王”時,就常可見到不少人想心設法上前摸一摸“二夫人”的轎子,祈求家中的媳婦或妻子早得貴子。所以有人便乘此機會采來一籃石榴花,隨在游神的隊伍後面叫說這是“二夫人”的紅花仙草,以饗那些巴望添丁的人家。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生。潮汕不少地方,此日鄉民都要到媽宮(天后宮)祭拜,然後抬媽祖出遊。這時,那些結了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為踴躍。他們認為能為媽祖抬轎,就能得到媽祖贈福賜子。而那些無能力為媽祖抬轎效勞的,就站在路旁,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媽祖是海神,同時又是賜子的神祗。《三教搜神大全》載:媽祖“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婦醮於人,十年不孕,萬方高禱,終無有應者。卒禱於妃,即產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隨禱隨應。”同廣州人崇信“金花娘娘”、福建人崇拜“臨水夫人”一樣,潮汕人把媽祖作為施賜子嗣的神祗來崇拜;也有祈求觀音賜子的,傳說潮州的別峰古寺和陸豐的玄武山廟裡面的觀音甚為靈驗,每年前往那裡祭拜的不孕婦女特別多,香火十分旺盛。

人們除了向宮廟裡的神明祈禱外,家裡的灶神也是祈禱的對象。例如在揭陽市大蓮、土尾等鄉村,端午賽龍舟後,結婚而未生兒子的男青年們,便上前取下若干龍舟鬍鬚回家供於“司命公”神位前,以求兒子早日問世。

巫術型求子

潮仙地區第三種求子形式是巫術型求子。潮汕民間有託夢卜生子活動。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澄海蓮花山“仙翁”的生日。此日,除澄海外,還有饒平、潮安等鄰近幾縣的善男信女,不辭長途勞累,十分摯誠的前往祭拜。晚上露宿于山頂,望能在夢裡得到仙翁面授天機,成全所求之事。這些善男信女當中,就有不少是婚後不孕而前往圓夢的。民間也由此而流傳有一些有趣的傳說。例如說有2個村婦,結婚多年未得子,便上山圓夢求得子。結果兩人同樣夢見仙公給他們各寫一個“無”字。其中一個識字的婦人,知今生無子,十分晦氣。而另一個不識字的婦女,不解其意,卻從形狀上理解為仙公為她畫了一個秋瓜棚,棚下吊著4條秋瓜,示意她會有4個子女,非常高興。識字的婦女大笑她誤解仙意,亂加猜測。誰知後來果然各應其解,識字婦女終生無子女,不識字婦女則生四個子女。

在潮汕民間的習俗活動中,還有不少是將這一種期待得子的心理奇寓於民俗活動方式中。

潮祈子的吉祥物

傳宗接代是婚姻主要的目的,早生貴子、多生貴子、多子多福是人們對新婚夫婦最美好的祝願和最殷切的期盼。在潮汕傳統婚禮中,表現得最為集中,可以說其間的每一件器具都滲透了求子的迫切願望。

尚紅

自古以來,潮汕人在婚禮中有“尚紅”的慣例,紅色象徵喜慶、熱烈和祥瑞,從龍鳳貼到花轎,從地氈到新娘的蓋頭,一切器物家什,無不履之以紅布或紅紙,簡直是一片洋洋喜氣的紅色海洋,一字以蔽之,便是一個大大的紅雙“喜”字。其實,潮汕傳統婚禮尚紅的深層含義,來自於原始意識的遺留。原始人看到,婦女月經停止時,胎兒開始在母腹中孕育,胎兒出生時母親又失血很多,他們看到人死蒼白,血去人亡。在他們看來,血就是生命,血是紅色的,紅色就是生命的象徵。婚姻的目的既然在於繁衍子孫,紅色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婚禮的基礎色調。因此,結婚人家的眠床、家具大都是紅色的,扁擔要漆紅或兩頭抹紅,門帘頂掛上紅布,象徵滿堂生輝,瑞氣盈門。

陪嫁物品

對於舊時潮汕婦女來說,婚後最擔心害怕的還不是“倚以為天者”的公婆、丈夫,而是無子斷嗣。因為不論公婆、夫婿性情如何,甘作弱柳,隨風俯仰,總能苟安,而如果無子斷嗣的話則斷然無立足之地了。因此,做母親的給女兒準備嫁奩時,不論嫁妝豐儉如何,都要為之準備些象徵祈子的吉祥物品。如一盞豆油燈(或煤油燈),暗喻女兒能為夫家添丁的意思。龍眼乾,潮汕人稱之為“桂圓”,除含有富貴圓滿的意義外,也含著早生貴子的願望;香蕉成串,喻“招子成行”、“良蕉百子”;扇子,諧音“送子”;烏絲和白絲縛箸,喻婚後早得貴子,夫妻白頭偕老;五樣種子(稻穀、綠豆、酵母餅、龍眼乾、薯粉圓),象徵五子登科,財丁興旺。
揭西的客家人,凡是外甥女出嫁,作為外甥郎必須送糖包給外祖母吃,同時還要送一豬臂敬奉外祖母,表示敬老。當外祖母收了糖包、豬臂之後,待外甥女出嫁前,不論貧富都必須籌備淡青色的裙子一件,“裙”與“群”同音,寄意甥女出嫁後子孫成群。

子孫桶

女兒出嫁,其陪嫁的物品(嫁妝)中必有“子孫桶”,“子孫桶”即是用於拉屎撒尿用的便桶,俗稱“馬桶”。用馬桶作“子孫桶”從女方家陪嫁到男家,一是因為它與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為這個桶狀的東西與婦人的孕育器官和生殖通道相似;再是舊時坐或蹲也是婦女分娩採用的體位。既然“馬桶”與生殖器官、生育有淵源,陪嫁中備了它也就意味著將來子孫定能興旺。

雙人床

床是兩性交媾、孕育嬰兒之地,因而在新郎新娘結婚前夕,男方家必定會準備一張嶄新的雙人床。老式床四圍都有柱欄,柱欄上常常雕刻一些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葫蘆等圖案,祈祝夫婦和諧、多子多福。床上用品如枕頭、床單、被面的圖案也大抵為龍鳳呈祥、鴛鴦、蝴蝶、鯉魚戲水等,象徵夫妻和睦、多子多福之意。

肚兜

舊時新娘出嫁時習慣穿繡有各種圖案的的肚兜,有的繡上石榴,蘊含“多子多孫”的意思;有的繡上“鯉魚躍龍門”,鯉魚的繁殖能力非常強,躍龍門意味著男子進入政治領域的最高層,二者結合到一起,象徵“多子多富貴”;有的繡上“麒麟送子”,一個胖胖的小男孩手持蓮花,抱著竹笙,騎在麒麟背上,象徵著“連生貴子,吉祥榮華”。
美人蕉

惠來縣葵潭一帶的姑娘出嫁時,要隨身帶上兩株連根的草頭香(莎草)配上兩株良蕉(即美人蕉,諧音“良宵”),到夫家後植於菜園裡,以祈福祿連綿、子孫萬代。民間傳說南宋少帝被元兵追至葵潭東北十里處的“千秋鎮”,雙方展開激烈戰鬥。戰鬥結束後,少帝因疲勞很快進入夢鄉。醒來之後,發現所睡的地方卻是一片綠茵茵的莎草地,元兵也已無蹤影,於是龍顏大悅,遂對那些莎草說:“朕賜你們千子萬孫。”微風拂過,莎草起伏,似是叩頭謝恩。少帝更是欣喜,為留作日後紀念,便叫手下挖幾株捧到面前,輕嗅一下,一股幽香從草頭(根部)溢出,精神為之一振,不禁脫口稱讚:“真是草頭香啊!”後來,人們就用“草頭香”來稱莎草。結婚時用其作吉祥物,取其“千子萬孫”之意。再後,人們便稱結髮夫妻為“草頭夫妻”了。
當新郎與新娘拜完天地後,雙雙進入洞房,一起坐在眠床上時,青娘便會端來一個乾果盤,內放有核桃、紅棗、栗子、花生、龍眼等乾果及錢幣,一邊將各種乾果(核桃、棗子、栗子、花生、桂圓、石榴)、錢幣撒放到新人身上和床帳上,一邊念些祝福的語言和歌謠,寄寓早生貴子之意。婚宴上,新郎與新娘有吃蓮子、紅棗的習俗,寓意早生貴子,多生貴子。

貼麒麟送子

貼麒麟送子習俗。潮汕民間結婚大喜之時,大都會在新娘房、眠床、蚊帳上貼上“麒麟到此”紙條,其含義是期望早日生子。
關於麒麟送子的傳說:古代有位畫師,老而無子。畫師偏愛畫麒麟。屋裡掛滿他所畫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麒麟。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閃閃的麒麟,身上馱著一個小孩子,朝著他走來。畫師一高興,笑醒了,原來有一場夢。第二年,他們老兩口便得一“老來子”,生下後,聰明絕頂,六歲就能賦詩作畫,人們稱這孩子為“麒麟童”。於是,“麒麟送子”這一習俗就在民間流行起來。
嫁妝送燈、龍眼乾習俗。女兒出嫁,娘家為女兒辦的嫁妝,一定要送煤油燈或豆油燈一盞——燈與丁同音,暗喻女兒能為夫家添丁。龍眼乾,民間稱為“桂圓”,除含有富貴意義外,還含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結婚時的習俗

入洞房做四句習俗。新娘踏入男家時,往往舉行跨火煙儀式。但新娘跨過火煙時,青姆即做“四句”——“新娘跨火煙,千子萬孫”,“煙呀煙,煙到明年生豆孫(即男孩子)”。
洞房撒五子習俗。新郎與新娘拜完天地後,雙雙進入洞房,新郎與新娘坐在床上,由一女性全福人手奉果盤,將盤中的各種乾果錢幣,撒放到新人身上和帳上,邊撒邊念祝福的語言和歌謠。乾果主要是:核桃、棗子、栗子、花生、桂圓、石榴,寓意早生貴子,多生貴子。
新娘井邊投湯圓。婚後第二天,農村人總喜歡將新娘引到井邊,往井裡投放一顆湯圓,然後讓新娘迅速打水。如果能將湯圓打起來,就意味著新娘這一年能夠得貴子。

節日中的祈子習俗

搶花生

正月初一搶花生習俗。饒平樟溪鎮龍潭埔村,每年正月初一午後2點,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在村樓寨廣場上,爭先恐後地搶從鞦韆棚上拋撒而下的花生粒,人聲喧譁,熱鬧非凡,說是誰搶花生粒多,誰今年就生男孩。於是,一些已結婚還未得子的後生們為得個好兆頭,鬧得不亦樂乎。該鄉鞦韆棚下搶花生的歷史已有幾百年了。每年每對育齡夫婦,只要是生下男孩,便要炒花生上鞦韆棚頂撒花生,而且花生是生、熟互摻,並按出生先後,先的坐鞦韆頭,慢的坐鞦韆尾,至今仍在鄉中流傳著一首歌謠:“搶花生,熟摻生,年年生。”

元宵節游燈

舉辦營燈(游燈)活動。元宵為民間傳統燈節。潮汕各地都舉辦營燈(游燈)活動。燈與丁同音,寓意早生貴子,財丁興旺。潮汕有俗語“有游燈,家裡生千丁;無游燈,家裡要絕種”。

擲喜童習俗

元宵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裡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桿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男女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日後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是剛娶兒媳又急抱孫子的公公們、婆婆們,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與周圍的人就會向她(他)喝彩、道喜。自己更是興高采烈地把“男喜童”抱回家,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早發財。

搶雞肉

元宵夜遊結束後,揭陽南隴村村民就開始進行“搶雞肉”活動。人們在路邊田洋上搭起一個臨時簡易高台,由主祭人站在高台上把一隻熟雞向台前擁擠的人群拋去。台前的人們尤其是年滿18歲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齊上前哄搶,以求得妻子、生子。搶到雞肉者應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後把餘下的再向空中拋去,讓別人去搶,千萬不可拿著走或多占,否則人們會沖你而來,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腳,還傳說貪心者當年會不太吉利。這樣便形成了拋雞——接雞——撕雞——再拋雞的熱鬧場面。

盪鞦韆,潑糞

盪鞦韆,潑糞習俗。潮州市一些偏僻的鄉村,元宵夜新婚夫妻要跑到老榕樹下盪鞦韆,並任村人往身上潑糞,說是被人潑得越多,越能生男孩。

行彩橋

行彩橋習俗。在揭陽、普寧一帶廣為流傳著行彩橋習俗。人們在活動中往往說一些充滿期望和良好祝願的吉利話。懷孕的婦女摸獅耳,隱喻“摸獅耳,生阿弟”。

日常生活中的祈子習俗

乳名習俗。

乳名,也叫小名,是小孩出生後至長大成人之前,家人和親戚、鄰里、友人對其愛稱與暱稱,雖然粗俗、卑賤,但卻寄予家庭、家族的深切厚望。男性叫“鐵佛”、“鳥”、“烏卵”,即指陰囊,希冀有強壯、威猛的繁殖力,會生子;女性有叫“木仔”、“石榴”等,希望像“木仔”、“石榴”一樣,多生子。

肚兜習俗

嬰兒穿肚兜,特別是出嫁所穿肚兜,十分注重在寄予祈子願望,而石榴、蓮藕、麒麟三大形態是兜肚祈子寄情的主要比擬形態。《履園叢治》載:“榴開百子”,兜肚上的石榴比擬主要祈求多生男孩。蓮花與藕則有“花中君子者也”之說,蓮與藕是同時生長的植物,加上蓮與連又是同音同聲,被引申為“連生貴子”。兜肚上的麒麟,寓意子孫繁衍興旺而且多種賢能,還有表達所生童子日後必是國之英才的含義,因為孔夫子出生時,有“麟吐玉書”的民間傳說。鯉魚多春(即魚子),隱喻多子多福。
潮汕民間祈子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雖然當中有落後愚昧的東西,但其非常有效地滿足了老百姓祈求生子、順利生子、多生子的心理需求。潮汕民間祈子習俗有不少已逐漸被淘汰,退出歷史舞台,但也有些仍然為老百姓津津樂道,依然十分流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