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浴布

潮汕浴布

在潮汕農村有一種男子普遍使用的水腰帶,亦稱水布,俗稱浴布,長約2米、寬0。4—0.5米,用小方格條紋的彩印薄紗布製成。

簡介

潮汕農村男子普遍使用,彩印小方格薄紗布製成,一說源於“韓公帕”,一說由“紗籠”演化而來……

潮汕浴布 潮汕浴布

在潮汕農村有一種男子普遍使用的水腰帶,亦稱水布,俗稱浴布,長約2米、寬0。4—0.5米,用小方格條紋的彩印薄紗布製成。彩印的小方格,或紅白相間、或藍白相間,其布質稀薄、柔軟,吸水性能好,易於擰乾,且價格低廉。這是潮汕地區所特有的。後來,這種浴布由潮汕地區逐漸傳至毗鄰地區,如梅州的豐順縣等地。廣州人把這種浴布稱為:“潮州布”。

浴布的來歷

關於浴布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相傳這種潮州浴布,始於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與唐代大文豪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有關。據《潮州志》載:古時“潮州婦女出行,則以絲巾或皂布丈余,蓋頭蒙面,雙垂至膝,時而兩手翕張,其有以視人狀,甚可和此韓愈遺制,故名‘韓公帕’”。它起初是婦女的一種裝飾,或以遮羞之用。到辛亥革命時,潮汕地區不少婦女仍保留這一習俗,但“五四”運動後,青年女子反封建遺俗,對衣飾加以改革,時興起了西裝裙、短袖衫,蓋頭蒙面的“韓公帕”因不適合潮流而逐漸消失了。但是,男人卻繼續時興著,並且加以改革,使之成為一種樸素、美觀、實用的裝飾品。

二是因潮州浴布類似泰國的“紗籠”,故有早年華僑從東南亞帶進來的紗籠演化而成的說法。其幅度比紗籠短小,曾稱為番幔或番浴布和束腰帶、包紮帶等。

浴布

潮汕地區以種水稻為主,農民必須踏水車來灌溉農田,不論寒暑均要下到溪池中去支插好車尾架,這就需要一種可以隨時用來遮羞和洗澡、擦汗用的,這種薄而寬長的紗巾最為適用。因此,潮汕地區的男性農民人人都有浴布,船民、漁民和城鎮居民也多有浴布。

浴布的用途十分廣,勞動時可用來束腰使力、擦汗,晚上洗澡沖涼,可用它來洗臉擦身,特別是下溪池洗澡時,將它圍在腰間,換洗非常方便;趕集時又可把它搭在肩上;還可當作頭巾、圍巾、汗巾,或者用它來綑紮包裹物品。因此,潮汕男人都隨身攜帶著它。潮州浴布便自然而然地成為潮汕農民裝束的特徵,在舞台上,也將它當作塑造潮汕農民形象的道具。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男人下江河或游泳場游泳、洗澡時,多數是穿上游泳衣,擦身用的也不再是浴布了,而是一種比較高檔的紡織品浴巾。潮州浴布便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成為一種歷史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