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面積
該鎮總面積57.8平方公里,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該鎮轄17個村,167個村民組,34239人。
自然資源
該鎮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全鎮擁有耕地5.3萬畝,年產小麥、水稻41724噸。建成了大莊村蔬菜種植、草廟村黃牛養殖、胡莊村波爾山羊繁育、王圩村小板凳和三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五大基地。
基礎設施
該鎮境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發達,小城鎮布局合理,三個集貿市場吸引著周邊地區的民眾。搬遷面積大,涉及6個村3000多戶1.2萬人。塌陷區治理前景廣闊,塌陷面積10531.12畝,已投入資金370萬元,開挖了精養漁塘53口,形成有效養殖水面570畝,開挖渠道5335米、排水溝8230米,復墾土地2140畝,架設輸電線路2000米,植樹42455株,雕塑12處,修主幹道1200米。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爭取農業開發發資金540萬元,修防滲渠12640米;爭取項目資金310萬元,修建水泥路9000米;50餘華里的沙石路遍及各村。
經濟建設
該鎮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有13家規模較大企業,500多家個體、私營經營戶,勞務經濟創歷史新高。2004年實現勞務收入3800萬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026萬元,財政收入231萬元。
2008年該鎮完成地區總產值2.2億元,同比增長39.2%,完成地方工商稅收入1076萬元,同比增長10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00萬元,同比增長56%,完成招商引資5340萬元,農民人均純入達4260元,同比增長16.5%。在全市鄉鎮年度經濟運行考核中,2006年居全市第九位,2007年越居全市第二位,2008年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十一五”末, 全鎮可實現社會生產總值3.5億元,年均增長26%。固定資產投入實現2.1億元,年均增長125%;財政收入可實現2000萬元,年均增長107%;招商引資3.24億元,年均增長130%;人均收入達到5200元,年均增長17%;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1000萬元,無論從企業個數還是增加值都實現了零的突破。
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穩定,實施了小麥高產攻關項目和水稻高產提升行動,成功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綠色農產品原料(小麥)生產基地。以及小麥水稻、河蟹、草魚四個品種的無公害認證。成立了潘集鎮田牛酥瓜專業合作社;華騰生態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天蓬養豬廠等一大批養殖企業快速興起;採煤沉陷區治理開發利用取得新進展。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近幾年來累計發放良種補貼187.6萬元,農業綜合直補資金2500萬元。實施了農業保險,農保面積逐年擴大,增加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規模以上企業從無到有(達到5家),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創大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超達新型牆材有限公司、帝礦煤矸石牆材有限公司、永鳳冷軋廠、凱同威工礦配件廠等企業挑起了地區經濟發展的大梁,潘集鎮失地農民創業園也已經破土動工。我鎮連續幾年在全市鄉鎮經濟運行考核中位次逐年上升,從全市第九到第二,再到榮登榜首,體現了我鎮經濟發展的格局,從增速快到總量大的躍進,多項指標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近兩年通過各種節會,招商推介會等形式“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了親商、安商、富商、薦商的良好投資氛圍,像飛燕物質有限公司、霍邱文權期成養殖有限公司、潘北一期二期工程和胡莊新農村建設項目都順利入駐並快速推進。
農村公路村村通修鋪里程達100公里以上,織就了四通八達,連線城鄉的公路網。完善了丁字路、代樓搬遷村的基礎設施,創建工作成績斐然,新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整合教育資源,發展素質教育取得成效。潘集中學高中部停止招生,使優勢教育資源轉向國中,潘集中學將打造成全區乃至全市的精品學校。國小在撤併部分學校,保留潘集中心學校、建新國小、後圩國小、潘楊國小、魏圩國小、胡莊國小以後,學校布局更加合理,教育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認真實施新型合作醫療體制,2010年全鎮參合人數達31700人,參合率99.1%。計畫免疫和婦幼保健取得新進展,制定了公共安全、食品、藥品衛生安全工作應急預案。計畫生育工作實現了升類進位,積極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在歷年的豆腐文化節和4.20農民文化節活動中均獲好評。
人文文化
潘集鎮自古以來就有良好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曾有新四軍將士41人在此犧牲,為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跡,投資78萬元新建新四軍陵園一處,該鎮有著優良的愛國主義傳統,增內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園先後被命名為省、市、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行政區劃
2006年各村代碼
340406103:~200李興村 ~201東湖村 ~202朱莊村 ~203胡莊村 ~204趙前村 ~205趙後村 ~206夏圩村 ~207大莊村 ~208王圩村 ~209潘集村 ~210潘楊村 ~211集南村 ~212吳鄉村 ~213張圩村 ~214魏圩村 ~215小圩村 ~216草廟村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潘集公社,1984年改鄉,1990年撤鄉建鎮。1997年,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潘集、李興、魏圩、草廟、胡元、東湖、小圩、王圩、吳鄉、潘楊、朱莊、張圩、集南、交圩、趙前、趙後、大莊17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