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件
在2015年9·3閱兵,新一代預警機驚艷亮相。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是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中樞。而這神經中樞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這項工作的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
大國工匠
焊接千餘根植柱只需兩小時
潘玉華所在的軍工研究所承擔著捍衛國家電磁空間安全的重任。這一次,她要做的是一種叫做植柱的工藝。在一塊一元硬幣大的電子板上,焊接1144根細小的鉛柱。一千多次重複卻要保證和第一次一樣的精度,沒有任何機器輔助全憑手感。設計師陳林告訴我們,正是潘玉華的這一手絕活為衛星的研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同事們知道,潘玉華為了練就這樣一手功夫也吃了不少苦頭。
2009年,所里接受了北斗衛星研發的任務,潘玉華就發現她接到的電子元器件越來越精密,集成度越來越高。有一天,質量師梁劍東就拿著這樣一塊出了點小故障的電子板地找到潘玉華。
為了快速判斷故障,粱劍東要求潘玉華把這1144個小腿拆下來,找到故障之後再原樣焊回去。儘管潘玉華一年前就已經開始和工藝師一起研究植柱工藝了,然而那一刻,她還是感到巨大壓力。
時間不等人,潘玉華接受了挑戰。她屏氣凝神,一動不動,坐了四個小時,第一塊電子板終於焊接完成。隨後,她又一口氣焊完了四塊這樣的電子器件,任務完成了,她整個人都僵硬了。第二天,她把器件交給粱劍東的時候,讓粱劍東吃了一驚:“跟原廠出來的,沒有解焊之前基本上看不出差距。”
突破了自身的極限,潘玉華把這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變成駕輕就熟的絕活。現在她完成一塊一千多根的植柱只需要兩個多小時。
專注焊接二十年 苦練技術內心自豪
潘玉華在軍工精細焊接的崗位上一乾就是二十年,從沒做過別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讓手更穩定,心更寧靜。同事們經常能看到她很晚了還在獨自加班研究技術。
工間休息的時候,潘玉華會帶著徒弟們做投硬幣的練習。在已經盛滿水的水杯中投入一元硬幣,保證水不會溢出,為的是鍛鍊觀察力和手的平衡感。潘玉華的最高紀錄是45枚硬幣。
在廠里,潘玉華是技術水平最高的師傅,也是最嚴苛的師傅。因為20年前她剛入廠時,師傅就是這樣要求她的,而潘玉華還曾為此掉過眼淚。然而一次機會,師傅派她出差去給戰士們維修飛機上的功能模組,她才真正體會到了肩上的責任。
那是一場下了整夜的大雪,第二天寒風依舊刺骨,潘玉華維修飛機時發現烙鐵的溫度不夠,於是身邊的戰士們便把他們的大衣脫下來,圍住焊點擋風。
那次,潘玉華也見識了戰士們在冰天雪地里堅持訓練的場景。儘管部隊條件艱苦,可戰士們給她騰出一間最溫暖的宿舍、準備了全新的被褥,還特意給她打來開水燙燙手。
戰士們的真誠熱情和對國家的忠誠都讓潘玉華感動。這是潘玉華第一次接觸飛機,見到真正的飛行員。飛機修好了,戰士們還邀請潘玉華參觀了他們高難度的飛行訓練,那場面震撼了她的內心。
“真正看到我做的東西,誰在使用它,誰在進行操控,進行掌握的時候,這個心情真的是非常覺得自豪的感覺。所以我覺得自己,對軍工人要求會更加嚴格,更加苛刻,因為他們的生命是由我們來保障的。”潘玉華說。
傳承精神
潘玉華的刻苦,徒弟徐小娟都看在眼裡。在師傅的感染和帶動下,她也踏下心來刻苦鑽研,去年還在全國技術大賽中獲得了第三名。
更讓潘玉華欣慰的是,兒子宇帆也繼承了她的靈巧,現在已經能自己組裝電燈泡了。其實,潘玉華能像這樣和兒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由於工作任務繁重,兒子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姑姑家寄養,長大後又上了寄宿學校,很少回家。
不能陪伴兒子成長,母親心裡滿是虧欠。可是兒子其實一直為有這樣的媽媽而自豪。
“小時候我的(玩具)飛機壞了都是媽媽幫我修好的,我覺得她很厲害,後來國慶閱兵才知道媽媽是修真正飛機的,覺得她很偉大,我為她的工作感到自豪。” 潘玉華的兒子李宇帆說。
現在潘玉華還經常給兒子講當年奶奶的故事。雖然沒有繼承奶奶的針線手藝,不過潘玉華一直覺得老一輩人傳下來的寶貴品格才真正讓她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