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泉[教授]

"260餘篇,ISTP 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入選 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入選"

個人履歷
1961年生,工學博士,自動化學院院長,國家保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西工大—香港理工“高性能網路感知與計算”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帶頭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高新工程、國防預研等5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獎8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出版專著6部,教材1部,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收錄50篇,EI260餘篇,ISTP80餘篇。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項目”。[1][2]
主要研究方向
控制科學與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信息融合、信息安全與保密管理、目標跟蹤與識別[2]。
研究成果
1.他開創了自適應多模型估計理論的基礎研究,並套用解決大機動目標的魯棒建模難題;
2.他首次提出主導數據關聯和廣義數據關聯理論,並套用解決實時數據關聯這一多目標跟蹤的核心問題;
3.他提出模糊跟蹤的新概念,完成模糊多模型建模等新理論與新算法,為國內外長期停滯不前的智慧型跟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途徑。
4.此外,他還率先在國內外開展了常增益混合估計、多級混合估計、並行混合估計、模糊神經數據融合和自適應小波濾波理論等領域的基礎與套用研究。[3]
成就
1.他開創了國內多目標探測、跟蹤與攻擊技術系統研究的新局面,為國防科工委一系列多目標系統的立項與研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2.他負責完成了由多家單位聯合研製的國內第一個機載多目標探測、跟蹤與攻擊閉環數字仿真大系統;
3.套用自適應多模型估計等新理論有效解決了我國新一代機載火控雷達大機動目標的魯棒跟蹤和機載預警系統多目標數據處理等技術難題;
4.開發完成國內第一個機載TWS多目標環境仿真軟體包、多目標實時跟蹤軟體包和3.3億次全互聯多目標跟蹤高速並行仿真系統,“七五”和“八五”的多項成果通過部級鑑定,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為表彰他在國防科技工作中的貢獻,95年被授予國防科工委"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996年榮立航空工業總公司國防科技“八五”攻關三等功。在國防科技“九五”攻關中,他目前負責兩項國防“九五”重點預研項目,研究經費350萬元,同時還承擔了“機載預警系統的參數資源控制系統”等多項國防攻關項目的研究。[3]
學術、社會兼職
國務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協作組組長,空軍XXX預警裝備專家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總裝備部XXX專業組專家,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陝西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信息融合專委會、機載武器試驗與鑑定專委會副主任,IEEE會員,國際信息融合學會(ISIF)會員。
個人履歷
1961年生,工學博士,自動化學院院長,國家保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西工大—香港理工“高性能網路感知與計算”聯合實驗室中方主任,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帶頭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63、高新工程、國防預研等5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獎8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出版專著6部,教材1部,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收錄50篇,EI260餘篇,ISTP80餘篇。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項目”。[1][2]
主要研究方向
控制科學與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信息融合、信息安全與保密管理、目標跟蹤與識別[2]。
研究成果
1.他開創了自適應多模型估計理論的基礎研究,並套用解決大機動目標的魯棒建模難題;
2.他首次提出主導數據關聯和廣義數據關聯理論,並套用解決實時數據關聯這一多目標跟蹤的核心問題;
3.他提出模糊跟蹤的新概念,完成模糊多模型建模等新理論與新算法,為國內外長期停滯不前的智慧型跟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途徑。
4.此外,他還率先在國內外開展了常增益混合估計、多級混合估計、並行混合估計、模糊神經數據融合和自適應小波濾波理論等領域的基礎與套用研究。[3]
成就
1.他開創了國內多目標探測、跟蹤與攻擊技術系統研究的新局面,為國防科工委一系列多目標系統的立項與研製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2.他負責完成了由多家單位聯合研製的國內第一個機載多目標探測、跟蹤與攻擊閉環數字仿真大系統;
3.套用自適應多模型估計等新理論有效解決了我國新一代機載火控雷達大機動目標的魯棒跟蹤和機載預警系統多目標數據處理等技術難題;
4.開發完成國內第一個機載TWS多目標環境仿真軟體包、多目標實時跟蹤軟體包和3.3億次全互聯多目標跟蹤高速並行仿真系統,“七五”和“八五”的多項成果通過部級鑑定,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為表彰他在國防科技工作中的貢獻,95年被授予國防科工委"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996年榮立航空工業總公司國防科技“八五”攻關三等功。在國防科技“九五”攻關中,他目前負責兩項國防“九五”重點預研項目,研究經費350萬元,同時還承擔了“機載預警系統的參數資源控制系統”等多項國防攻關項目的研究。[3]
學術、社會兼職
國務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協作組組長,空軍XXX預警裝備專家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總裝備部XXX專業組專家,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陝西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信息融合專委會、機載武器試驗與鑑定專委會副主任,IEEE會員,國際信息融合學會(ISIF)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