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潘欽岳(1641年—1762年),字友海,號墨莊,伏羌潘家巷人,歲貢,未仕。其人性情開朗,胸懷灑脫,嗜古積學,老而彌篤。“負性高明,胸襟瀟灑,以能文善書知名隴右,學使王公雲錦聞名造廬,尊而禮之,著《朱圉文集》,未仕”。年十七時,東海學者宋荔賞其才,使王去錦登門造訪並為其作詩文序。與鞏建豐同出武乾垣先生門下,終官教諭,“後歸田,愈莫逆,風流文彩,足以敦蒲俗式,後進者甚多,里人至今稱譽。”其人善屬文,精辭賦,工書法。書法始學鐘王,得其神韻,晚年轉入北魏碑法。因行五,里人尊稱“潘五爺”,善卜卦,稱“潘半仙”,年85壽終,可謂安且成矣。
潘欽岳軼事
潘欽岳軼事之一:進京趕考半道折返 還鄉攻讀一生作為
傳說某年,正是朝廷的大比之年,潘欽岳要赴京趕考。考前,他齋戒扶乩,測得最後一個動身者能考中。於是他便遲遲不肯動身,一直等到所有的人走了,才收拾行李,走出家門,上路趕考。潘五爺一口氣走到柳家坡,坐到路邊石頭上,想歇一歇再走。這時他得意地想:這次會試,伏羌只中一名,這一名便是最後動身的人,我這次就是這最後一人,這正應了那句“後有來者居上”的成語。
潘欽岳正在得意,忽然有人在坡下喊:“喂,潘爺等等我,咱們一起走”。聽到喊聲,潘五爺心裡一驚:難道起身比我還有遲的人嗎?真是“莫道君行遲,更有遲行人”,看來人算不如天算。也罷,我倒要聽聽這人為什麼走的這么遲,算得這么準。來人走到跟前,潘五爺才看清楚原來是秀才張映蘭。潘五爺問:“你怎么走得這么晚?”張映蘭說:“父親不讓我趕考,不給我盤纏,內人多方借貸,方才湊齊資費,因此耽誤至今天。”張映蘭性狂放,喜遊玩,然聰慧有悟性,痴迷放鴿,每天必攜帶鴿子,與幾個鴿友放鴿於郊野。仰目凝望天空飛翔的鴿子,聽信鴿發出的嗡嗡聲,便欣喜異常,達忘我境界。張映蘭之兄,與其弟性情相反,老實本分聽話,常苦讀而廢寢忘食。張父對弟兄二人本一視同仁,都寄於厚望,期盼兩個兒子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然老二遊玩之性不改,天長日久,漸漸失去對他的信心,便只信賴老大,對老二採取放任態度。後來,兄弟二人都娶了妻子,老二妻子進了張家,就漸漸知道了父母喜歡老大,討厭丈夫的原因。從此,嚴厲管束丈夫,白天遊玩她不管,但到了晚上,不完成功課,便不讓丈夫上床。每日讀文之外,必寫一篇文章,然後捲起來放到屋內頂棚之上,天長日久,竟塞滿了頂棚的空間。
到了應試之日,張父為老大給足了盤纏,老二索要盤纏,卻說:“沒有,有也不能給你。你整天東遊西逛,不務正業,玩物喪志。你也別費那個心思去科場丟人現眼,就放你的鴿子去吧。”說完再也不答理張映蘭。張映蘭沒有盤纏無法動身趕考,妻子催起程,他只好說明原因,妻子一聽,回到娘家,四處借錢,湊足了銀子,為張映蘭打點行裝,這才得以動身趕考。想不到,剛剛出城,就看見前面也有一人,隱隱看去,長衫大褂,身背行李,以裝束判斷,也象是一位趕考的舉子。他想迎上去,一路行走也有個伴兒。見到柳家坡歇息,便喊了幾聲。
潘欽岳聽了張映蘭的敘述,仰天長嘆:“罷了,罷了,人家起身遲,是順其自然,我算卦扶乩,有意而為,此行強去,也是枉然,就順應天意,打道回府吧。”說罷,便要折回。張映蘭詫異地問:“為何剛剛起程,未進科場,五爺就回家棄考?”潘欽岳要將自己算卦扶乩之事告訴張映蘭,忽然想:“泄露天機者有殃,就隨他去吧。”便對張映蘭說:“賢弟此去定能考中,為兄因事不能考試了,就此告別。”
這場考試結束,張映蘭果然考中,而潘欽岳從此再也沒有去趕考,一生未仕,以清名留鄉間。
潘欽岳軼事之二:鞏建豐善姻緣做媒 潘欽岳破門第嫁女
潘府乃伏羌名門,潘家有小女漸漸長大,出落成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然而,卻不曾有說媒者上府提親。原來,那時候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能與潘家門當戶對者在伏羌縣可以說廖廖無幾,正所謂曲高和寡,敢與潘家攀親者也就屈指可數了。可是誰也想不到,伏羌縣最偏僻最窮的武家河鄉格板峪,有一個目不識丁的窮小子,靠打柴為生,竟然攀上了潘家的掌上明珠,成為伏羌縣的一段佳話。
格板峪,位於伏羌縣西南約五十里,窮鄉僻壤,要掙幾個錢的營生,也就只能是上山打柴,然後走過百十里的崎嶇山路挑到縣城,賣給城裡人。格板峪有一窮人家的小伙子叫魏福娃,雖年輕力壯,相貌也看得過去,並不難看,但因家窮,已到婚娶的年齡,仍沒有娶上媳婦。後來因鞏建豐說媒,他不僅娶了潘欽岳的女兒,並從此脫了窮根,成了格板峪唯一的富裕人家。
魏福娃的好夢成真,是一擔柴引起的。這一天,他擔柴進城,有人就迎上來問他的柴價,兩人討價還價一番,買柴人說:“你隨我來。”福娃跟著買柴人,一直穿過東街,拐了個彎子到上巷,進了一個深宅大院,在買柴人的引導下,把柴放到柴房,接過柴錢。這時,他才注意到這個大院,起脊臥獸,雕樑畫棟,令他眼花繚亂。他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院子,從來沒見過這么氣派的房子,他看得出神,拿著柴擔,站在當院,好奇地的打量著。
潘家的小姐,潘欽岳的掌上明珠小芹,讀了半天書,便想到外邊透透氣。她放下書本,從書房中走出來,一眼就看到呆立當院的魏福娃,身上的衣衫襤褸不堪,風吹日曬而顯出古銅色的臉,腳上穿一雙牛皮裹著麥草的“牲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女子,還沒有見過這么髒的男人,尤其那傻乎乎張望的神情,令潘家小姐忍俊不住,“撲吃”一聲笑出聲來。魏福娃聽到笑聲,轉眼看去,只見一個天仙般的女子,正衝著自己笑。他自己問自己:“這是在天上?還是在夢裡?”他真切地知道這不是在夢裡,也不是在天上,因為剛剛放下柴火,手裡還拿著柴擔,兜里也裝著柴錢。忽然管家走過來,見一個山里賣柴的在院子裡傻站著,便叱喝道:“喂,賣柴的,快走,別在哪裡傻站,象根木樁。”魏福娃這才像從被夢中喚醒,極不情願地向門外走去。他邊走邊想:“這家的姑娘明明看上了我,正沖我笑呢,你不過是個下人,充什麼掌柜的。”他走到門口,回過頭來,再想看看那美若天仙,又對自己鍾情的富家小姐,可是,她已不見了蹤影,魏福娃惆悵地離開鞏家,融入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流。
這時的魏福娃,心裡象一團亂麻,不知道頭緒在哪裡。他在街道上走著,不知不覺,又走回了潘府門前。在門口向里張望,可是,那位仙女再也沒有了蹤影。魏福娃想,那位姑娘明明是看中了自己,她衝著我笑,笑得那么美,美得叫人打顫哩,叫人心疼哩,我要是能娶了她,那我就是神仙了。誰能給我當個媒人呢?說媳婦要有媒人,沒有媒人提親,那姑娘再看上我也是白搭,可是,誰能給我當媒呢?魏福娃越想越美,越想越急,他打定了主意,要請一位媒人到潘府求親,在他看來,那姑娘能看上他,事情肯定如願以償。
他看到不遠處有位老婆婆,便走過去,向她問能不能到潘家提親做媒,老婆婆打量了他一下,對他說:“潘家誰也說不上話,要給潘家說話,只有鞏翰林能說進去,別人可做不了這個媒。”她雖然老眼昏花,可一看年輕人的模樣,就知道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痴心妄想。不過,她說出來的話倒是實在話。鞏翰林就是鞏建豐,官至侍讀學士,正四品,與潘欽岳為同窗好友,二人常互相往來,談經論詩,雖然鞏建豐年長,但對潘欽岳頗為尊重,延為知己。
魏福娃一聽,心裡一陣高興,心想,這么說,只要找到鞏爺,這媳婦就跑不了啦。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換了別人,連想都不敢去想這樣的婚姻,門第懸殊不說,一個是雙手畫不了一個八字的山野樵夫,一個是名儒潘五爺的掌上明珠,簡直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根本挨不著邊。
這魏福娃聽了老婆婆的話,把賣柴的錢買成禮品,打聽到鞏建豐的住宅,徑直走了進去。鞏建豐正在閉目養神,讀了一會書,眼睛疲勞,只好坐在炕上休息一會。這時家人向他說:“有個鄉下人持禮求見,你見還是不見?”他正閒著無事,便隨口說:“見,叫他進來。”
魏福娃慌恐不安地來到屋裡,放下禮,倒頭便向鞏爺磕頭,口裡說著:“鞏家爺,小的給你磕頭了。”鞏建豐說:“起來說話”
“我求鞏家爺一件事,您老人家要是不答應,小的就不起來。”
“快起來吧,年輕人,只要是我能辦到的,我便會答應你,若我辦不到的,你跪上三天三夜也沒用啊,還不行嗎?”
“小的求您老人家當個媒人。”
“噢,這事。俗話說,有說不成的親,沒有央不動的媒,我答應你。”
“謝過鞏家爺。”
魏福娃謝過鞏建豐,起身坐在凳子上,鞏建豐問他:“你要我當媒人,是問誰家的閨女?”魏福娃說:“問潘五爺的閨女。”“你是說潘五爺的閨女?”“鞏家爺,正是住潘家巷的潘五爺。”“你是想攀潘家的小芹?”鞏建豐看著面前這位衣衫襤褸的憨小子,心裡想:“這小子,敢問潘家小姐,倒是有幾分勇氣。不過這也太不般配了。”不過,既然答應了人家,總得跑一趟,走個過場。
鞏建豐沉吟半天,便對魏福娃說:“我抽空就去問,過幾天你來見話吧。”
魏福娃喜滋滋地回到家裡,向老娘說了請鞏翰林做媒提親的事,老娘說:“人家潘家會把千金小姐嫁給你?做夢吧,傻兒子。”
鞏建豐受人之託,這天在城裡轉悠了一會,想來想去,還是走進潘家。他已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這位同窗了,也該敘談敘談,順便提一下親,也對魏福娃有個交待。他想潘家的女兒是斷不肯嫁給一個山野樵夫的。小地方官宦人家難尋,但以後為小芹擇一門富裕人家倒不是難事。
進了潘家,二人寒暄一陣,便坐在炕上,邊喝茶邊閒聊。所聊不過二人最近所寫所讀之詩詞文章,地方有何人中舉中進士之類,至於家長里短,他們因不屑聞於耳自然不屑出於口。
敘談了半天,鞏建豐便切入正題,說:“墨莊兄,有人托我給咱小芹說媒,你看這事?”
“哎呀,這是好事,我正為小女婚事操心哩,只要是你當媒,無論貧富貴賤,我都答應這件事。”
“那就說定了?”
“一言為定。”
“那我可要給人家回個話,擇日定親啦。”
鞏建豐說成了媒,定親之日,潘欽岳見到小婿,才知道是個山裡的窮小子,然“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婚姻之事,“父母之言,媒妁之命”,豈有追悔的道理。成婚之後,潘家為女婿購置田產,女婿因此由一貧窮之家成格板峪首富。想不到一個千金小姐,因鞏建豐說媒,嫁了個山野樵夫,人們都說,憨人真有憨福。
個人作品
潘欽岳的詩文觸景感懷自然灑脫,抒情言志真摯感人。如《前題》詩,由烈女祠低徊傷神而抒寫胸臆,用烈女堅貞不屈、英勇赴義的精神表達自己清高的品質。詩云:每過烈女祠,低徊重傷神。白髮尚改節,青鬢肯擲春。紛紛群冠帶,烈烈一幗巾。綠林欲肆膽,紛紛便生嗔。引頸志不辱,蹈刃身難親。誓不玷白壁,死豈墮紅塵。弱質勇赴義,貞肝智成仁。予輕不折腰,景仰爾全倫。讀邑人王羌特所著《怕猿聞詩集》,有感而發曰:萬苦千愁紙上堆,閱詩疑見故人來。荊山有路恨難返,渭水無情逝不回。佇望身通立異業,詎知命蹇失奇策。吞聲不忍高聲誦,只怕猿聞也動哀。丁丑某日登臨伏羌名剎大象山,作《丁丑上巳登大像謁大佛》詩,又是另一番風韻:削壁千尋妙相莊,鑿空丈九現輝煌。雲端每出扶人手,塵路常開濟世腸。雨過峰頭悉悲淚,月來天上慧明光。無邊苦海岸何處,願為沉淪借渡航。有些詩文又舒朗自然,風格明快。如《天門雨霽》云:雨霽推窗明,靜儀觀太岱。天門二里南,翠色真堪愛。舒捲任浮雲,青山萬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