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名賦詩譯

譯者採取詩的形式譯賦,就是力圖於文體的相近中 找出“雅”的途徑,實現“達”的追求。 ,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從中也可體會到譯者再創作的”艱辛。

內容介紹

僅僅26篇賦的選注,也許難以概括這一文體在漢魏六朝 八百年間發展嬗變的軌跡;然而除那些洋洋灑灑又文字艱澀的大賦作品沒有顧及外,該書對於風格 各異的抒情或詠物小賦,都視其影響大小分別作出仔細的抉擇。講“名賦”,自然名副其實;論“ 全面”,或有欠缺,但總能給讀者一個管中窺豹的機會罷!賈誼《吊屈原賦》借屈原自沉汨羅事抒 發一己懷才不遇之情,賦中責怪屈原何以不擇主而fi:,實則是正話反說。司馬遷著《史記》, 看出此賦與作者另一篇《服鳥賦》取意相左,提出質疑,大約也是明知故問。讀《吊屈原賦》對於 我們研究封建專制下“士”階層的心態大有助益。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享譽後世,辛棄疾《摸魚 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的詞句,用的就是這回事。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 》、《恨賦》,每為後世文人所取資;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治戲曲史者對其本事不 會生疏。向秀團山陽聞笛寫下了傷感的《思舊賦》,曾引起魯迅的一番感慨;陶淵明《閒情賦》雖 招來一些人的非議,但那種一親美女芳澤雖死無憾的表白,令我們仿佛在讀歌德《浮士德》中的結 句:“永恆的女性,領導我們走!”那是一種對渺遠理想的永久企盼與追求,絕非如後世“禮拜六 派”的一些作品纏綿得難解難分。譯者在入選的每篇賦前都有言簡意賅的“題解”,對於較長的賦 都採取分段注釋的形式,便於讀者閱覽。該書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校對的精良、版式的疏 朗以及8幅構』思新巧的彩色插圖的配置,古香古色,令人愛不釋手。然而最令筆者醉心的還是譯 者那思緒綿綿、詩情盎然、筆調輕盈流暢的“詩譯”部分。無論是將外語譯成漢文,還是將古漢語 譯成現代漢語,似乎都要講究“信、達、雅”,然而譯筆要真正作到這三字標準又談何容易!劉恕 說:“賦者,鋪也;鋪採摘文,體物寫志也。”又說:“賦自《詩》出,分歧異派。”(《文心雕 龍·詮賦》)前者就賦之文體特徵而言,後者明其源流。人們對於賦的來源形成儘管還有其他說法 ’,但賦與詩的密切關係還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譯者採取詩的形式譯賦,就是力圖於文體的相近中 找出“雅”的途徑,實現“達”的追求。至於“信”,則是建立於“雅”與“達”之上的目標。當 然,絕對的“信”是沒有的,因為今人不是古人,“詩譯”在現代視野與歷史視野的融合中必然要 喪失一部分原旨。何況文學首重創造性,譯文見仁見智,也當有個性存在的一席之地。該書的“詩 譯”大多採取了分段形式,並不嚴格對應於原作字句。基本齊整而又時時講究對偶的句式,體現了 譯者折中於舊體詩與新詩二者之間的追求,很有些“五四”時代新詩的味道。顯然,沒有一定的古 代漢語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將潔屈騖牙的賦譯成現代人一讀即懂的詩,本身就是一種創作,這恰如 一曲交響樂,作曲者是設計者,指揮者是音樂效果實現者,二者都是創造性勞動。不同的音樂指揮 可以使同一交響樂曲風格不同,就是這個道理。譯者將漢魏六朝的賦當作古人提供的思想藝術設計 藍圖,在此前提下,他努力建造一座新的殿宇,自然要投入自身的經驗與情感。古人寫作時的處境 如何,譯者也要進行一番體驗,才能隨心所欲地駕馭文字,把握住原作的神韻與精髓。“真的情” 是勾通古人與今人思想的橋樑。“體迅飛離,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著危若 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這是曹植《洛神賦》中的名句,將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嬌姿倩影 表達得淋漓盡致。宋人賀鑄將此意境化入他的《青玉案》詞的首句:“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 芳塵去。”可見其影響。譯者欲用詩的形式傳達出原作的神色氣味,的確要費一番斟酌。將齊整的 四字句轉化為抑揚頓挫的詩句,還要選擇適合的韻腳,才力不足就要左支右繼、捉襟見肘。譯者如 此“詩譯”:“忽而她的輕軀又盈盈聳起/像疾飛的水鳥飄忽偏激/起伏的水波上她輕移細步/羅 襪踐起一縷縷輕煙/她飄舞的神姿變化無常/時而傾側時而安閒/她進退的步履難期難料/像要遠 離卻又迴轉。”清新流利的筆觸富於內在韻律的美,讀來琅琅上口。這無疑是“美的歌”,其基礎 自然是“真的情”,情真才能歌美!東漢末年社會黑暗,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是一篇社會批判的 佳作,對於“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的現象進行了有力的抨擊,諷刺意味很濃。譯者在“詩譯 ”中也作了相應的處理,力求凸現原作的調侃與挖苦的聲調,讀來趣味橫生,令人解頤。如原賦有 句:“於茲迄今,情偽萬方。佞連日熾,剛克消亡。抵痔結駟,正色徒行。擔塘名勢,撫拍豪強。 ”“詩譯”:“到了當今的聖明時代/這弊端更是萬般花樣/溜須拍馬的火頭越燒越旺/剛直不阿 的風氣消失得精光/舔痔瘡的小人車馬成群/守節操的君子徒步踉蹌/向有來頭的闊佬彎腰磕頭/ 準定能巴結上富貴幹娘。”讀這樣的“詩譯”是辛辣?是辛酸?或是兼而有之?讀譯者的。詩譯” ,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從中也可體會到譯者再創作的”艱辛。我喜愛“詩譯”的歌美,更理解譯者 的情真!

作者介紹

王茂福,男,漢族,寧夏中寧縣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1950年生,曾經做過農民、教師、機關幹部。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專業學習,1982年畢業,即入寧夏大學中文系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獲寧夏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曾憲梓高等師範院校優秀教師三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結獎勵,承擔過多項省級課題。自1994年起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共培養8屆10餘名研究生。2002年調入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工作,繼續從事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先後致力於漢魏六朝辭賦、唐詩、明清文言小說和地方文史的研究,出版過《漢魏六朝名賦詩譯》、《皮陸詩傳》兩部專著,在《文史》、《文獻》、《文藝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