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繭形壺

漢繭形壺

漢繭形壺,西漢時期的一件文物。於洛川縣菩堤鄉出土。是陝北地區比較少見的一種繭形壺。是洛川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老廟鎮樊村劉正堂村民家中徵集到漢代繭形壺一件。據交獻人講,此件出土於洛川縣菩堤鄉。

洛川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老廟鎮樊村劉正堂村民家中徵集到漢代繭形壺一件。據交獻人講,此件出土於洛川縣菩堤鄉。

該繭形壺為泥質灰陶,圓口、雙唇、短頸、圜底、腹呈橫向長橢圓狀,通體飾細繩紋和條帶紋。通高55厘米,口徑12.5厘米,最大腹徑190厘米。繭形壺一側有陽刻“ ”圖案,在陝北地區比較少見。

漢繭形壺 漢繭形壺

繭形壺腹部一側留有工匠鑄的紋飾,形似於小篆“豕”字紋,此標記符號,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在漢代陶器上極為少見。據《文博·陝西清澗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釋》的資料考證,此圖形符號與李家崖文化古城出土的一件三足瓮上刻有兩個“豕”形符號;於岐山縣賀家村周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銅甑上鑄有“豕”,於長安縣張家坡周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卜骨上刻有“豕”,均為相同。以上符號中與此符號相同的“豕”,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單釋為數字“六”,下面一豎“|”單釋為數字“十”,此鴨蛋壺的符號當釋為“十六六六”的陶文。說明人類早已有了文字,與商,周人使用的是同一文字。

在西漢時期,絲織業非常發達,當時盛行養蠶,桑田遍地,設計者得到了蠶繭的啟發,稱繭形壺;因器形又像鴨蛋狀,又稱鴨蛋壺。此繭形壺的造型巨大,給人以古樸、渾厚之感。繭形壺在古代是非常具有個性的器物,秦漢時期主要為飲食器、貯藏器等生活實用器,以用來貯水或盛酒,外型顯得別致而美觀;其次,專為殉葬而製作的各類明器。據有關資料介紹,繭形壺器物除了用在生活上,還可以作為軍事偵聽器。在戰國時期,諸候之間相互爭霸稱雄,西部遊牧民族經常入侵,將士們將其深埋地下,將耳朵貼於埋壺的地方,用以偵聽遠方敵軍騎兵的馬蹄聲,以此來推測敵軍動向。

該巨型繭形壺在陝北地區是首次發現,對於研究當地喪葬習俗及其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其次,陶文的發現,對研究漢代的文字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