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費什柯森

s s s

簡介

 漢斯費什柯森(HansRichter)是一位堅貞不逾追求實驗電影的導演。從他後來的一部電影長片的名字就可窺一斑——《實驗四十年》(該片收錄了他大量實驗短片)。
起初HansRichter是以“立體主義”畫家的身份進入這一領域的。在蘇黎世,他與Tzara和Arp共同創建了“達達主義”組織。在這個充滿激情的組織里,他逐漸對靜止的繪畫感到厭倦,並發自肺腑地渴望創造一種全新的繪畫藝術,一種像音樂一樣富有節奏的美術形式。
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理想,HansRichter師從著名鋼琴家、指揮家法魯西科。巴索尼(FerruccioBusoni)學習基本樂理常識。然後再按照音樂節奏在膠片負片上使用黑白筆觸繪製各種幾何圖形,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嚴格的聲畫對位前提之下。
由於共同的追求與愛好,HansRichter結識了性格孤僻的瑞典畫家VikingEggeling。二人在蘇黎世加入了同一個“達達主義”組織,並且開始研究同一個課題——如何使繪畫有節奏地運動起來?後來二人的活動中心由瑞士轉移到了德國。
1927-1939年間,HansRichter在歐洲許多國家旅行、講課和拍攝電影。1940年定居紐約,1942-1957年間擔任紐約城市電影學會藝術指導工作。同時他發表了許多有關實驗動畫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作為一種獨創藝術形式的電影》。HansRichter在美國的電影創作理論(例如回憶錄性質的《先鋒派的歷史》)對於美國戰前、戰後先鋒派電影的過渡起了橋樑作用。許多美國戰後先鋒派電影導演都是他的朋友和學生。
起初HansRichter決定使用紙裁剪而成的圓環製作一部卡通片。他試圖利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達賦格曲的節奏感。1918—1919年,他完成了名為《序幕》的實驗動畫短片。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下去,HansRichter於1920年至1925年間製作了三部短片:《節奏21號》(Rhythmus21,1921)、《節奏23號》(Rhythmus23,1923)、《節奏25號》(Rhythmus25,1925)。這裡的“第XXX號”其實是在暗示影片的製作日期而並非真的已經製作了XXX部作品。導演通過時隱時現、飛來飛去的方塊與三角,試圖營造出純視覺的音樂節奏感。但是由於影片實驗色彩太過濃厚,而製作也過於粗糙,因此很難博得觀眾的好感。其實這個想法與Disney的《幻想曲》如出一轍。但是美國人就很聰明,懂得折衷,在進行“音樂視覺化,視覺音樂化”的實驗時懂得拿米老鼠說事。於是乎既叫好又叫座,而德國人就過於鑽牛角尖。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HansRichter也懂得Disney的賺錢方法的話,德國和美國早就合併成一個國家了。
1926年,當HansRichter進一步研究了攝影機及鏡頭特性後,製作了一部探索人類語言節奏與音樂節奏之間關係的動畫短片——《電影學習》(Filmstudie,1926)。影片初步奠定了導演日後的製作風格:大量使用各種攝影光學技巧、後期洗印技巧(例如多層疊加);動畫結合真人表演同步進行;而影片中的真人多多少少使人感覺有些怪異(無論是裝束還是行動);而動畫則上演了一幕幕幾何圖形的舞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