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1911年於曼海姆首次上台指揮,翌年參加荷蘭華格納音樂節指揮演出。他先在博赫姆市正式擔任指揮,然後即調任故鄉艾爾伯非爾德(1913-18)、萊比錫(1918)、德騷(1919-22)等地。1922年他接替瓦爾特擢升為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終身指揮,在這裡他開始以指揮華格納、史特勞斯和莫札特而嶄露才華。他對納粹恨之入骨,堅決不加入納粹黨,導致他因希特勒的口授旨意而告退休。僑居維也納後,他常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上指揮。但是納粹吞併奧地利後,他再次被迫放棄演出,在歐洲的幾個非法西斯國家作客席指揮。此前於1936年比徹姆曾邀請他赴高文花園指揮。德國當局遲遲不給他出國護照,後來他終於到了倫敦並指揮演出了《莎樂美》。戰後他重返德國,不久便建立了自己在貝多芬、布拉姆斯、華格納、布魯克納和史特勞斯作品表現上的穩固地位。1951年他於拜魯依特演出的《帕西法爾》有口皆碑,成為傳奇軼聞。雖然他對戰後的許多演出很不滿意,但仍繼續在拜魯依特指揮。1954年他重新被任命為慕尼黑歌劇院指揮,但是整整一年他都缺席以抗議市政當局拖延重修國家劇院。米蘭及巴黎上演華格納時,都曾請他客席指揮。
作品
克納佩茲布希是一名指揮大師,其真正才華在歌劇院上能充分發揮。只要他在樂池裡一出現,劇院的氣氛馬上象觸了電一般激動起來。梅塔在維也納求學時也曾多次欣賞他的指揮,一次評論到這位大師的音樂張力時,他說,“就算他以原來速度的一半來指揮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聽點也不厭倦乏味,因為充滿音樂感。他是位巨匠,也是位華格納歌劇不可多得的指揮。”克納佩茲布希不喜歡排練,也水遠不會因錄音而特別講求準確性。Decca公司的錄音師庫爾紹在《鈴聲迴響》一書中講了個故事 ,說克納佩茲布許有次正在錄製史特勞斯的一首圓舞曲時,跟平常一樣沒經過排練。一個樂句多次反覆之後,有一半人照譜子繼續接了下去,另外一半人居然忘了譜子繼續反覆,結果有四個小節亂了。錄好後,他大聲問庫爾紹:“這個帶子行了吧?我們不必重來一遍了,是不是?”庫爾紹告訴他實況,他說:“噓…,小聲點!你以為別人知道?”。說來也怪,他在錄音室里做的唱片幾乎都是成功之作,但最佳唱片還是1951年在拜魯依特演出的《帕西法爾》,由Decca錄音師錄下排練及現場演出實況。按羅森塔爾的權威說法,大眾普遍認為這次演出是本世紀最優美的,唱片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它捕捉住這次飽富魔力的演出,且一直成為華格納歌劇的最佳唱片之一。克納佩茲布希於1962年和1963年仍在拜魯依特演出《帕西法爾》,由Philips分別錄製。雖然音效較佳,但仍無法與第一張媲美。他因為不能適應錄音環境,終於被索爾提1961年為Decca錄製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所超越。二次世界大戰前,他曾指揮柏林愛樂為Polydor、HMV和其他公司錄製過許多七十八轉唱片,包括貝多芬第三、七號交響曲。戰後他大多為Decca錄製,第一批天皇巨作為全本《名歌手》(維也納愛樂等),早先是分幕灌錄發行,第二幕是Decca發行的第一批LP唱片。其他LP唱片還有布魯克納第三、四、五及七號交響曲(維也納愛樂,Decca)以及八號(慕尼黑愛樂, Westminster)。但是這些唱片仍然無法再現他在錄音室里的那種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