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該幅界畫漢宮,宮中設步幛,幛外有牛羊車輅幃幔。障內宮娥彩女,列隊兩行,各執法器,簇擁著一婦人,後從五箑,前有餼羊,迤迤邐邐登高台,當是登殿堂面銀河而乞巧。人物雖小,然姿態婀娜,神情動人。人物之結體較修長,為南宋典型風格。此幅傅彩古艷,筆細而沈著有力。屋頂采“單檐歇山式”,平樑上有丁華木抹頭栱,此種較樸質簡單之處理,為宋代建築典型的結構形式,斗栱清晰工整,顯示界畫之嚴謹。持平而論,以界畫而言但要法式嚴整,尺度於規矩之內又要不失刻板,筆墨要靈活而不逞任,因此畫界畫非要有高超之技巧不可。觀此樓台之結構謹嚴寫實,比例正確,用筆極為工整細膩,尤其采正面透視,將屋內陳設,一一呈現眼前,更有點出景深之效果,為界畫中之佼佼者。而其於庭園之布置上,亦有匠心獨運之設計,借遠山入內庭,再飾以假山,穿內堂,繁複中有深邃之意,使得景色更加細緻動人,呈現出極其浪漫的氣氛。
創作背景
界畫是中國畫的一個畫科,是以宮室、樓台、亭閣、屋宇為題材,用界筆直尺為輔助工具的一種繪畫,多用以描繪建築物,故又稱為“宮室”或“屋木”,由於界畫主要以樓台殿閣等建築物為題材,故它與我國建築的興起與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繫,其歷史悠久,到了宋代已日臻完善。從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建築物言,當時已有界畫。如唐代《洛陽樓》。五代郭忠恕是有名的界畫家,且有作品流傳。趙士元、董源亦能界畫。宋衛賢、高克明亦善界畫。北宋有《雪霽江行圖》、南宋有《觀朝圖》,以及趙伯駒《漢宮圖》軸,都是古代畫家的界畫中的傑作。
藝術鑑賞
清高宗乾隆於畫上題識,認為此幅為漢武帝會西王母的故事,檢視畫面人物布置,氣氛之呈現,與漢武帝會西王母的故事情節不符。以畫面來論,此幅仍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習俗,宮女嬪妃們長年蟄居宮中,藉雙星銀河故事,特意裝扮一番,登樓乞巧,祈願得巧,畫中將這婦女界裏一年一度的大事,描繪得綺麗而繁華,富貴中不失浪漫情境,雖不能說漢代宮廷乞巧即是這般模樣,但也可說南宋宮廷中的真實情況就是如此熱鬧而具詩情畫意。
七夕對古代婦女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她們會在七夕的晚上,在高樓上祭拜織女,希望能有織女般的巧手。該幅畫中描繪的便是宮廷后妃在七夕時節登高樓向織女乞求得巧的活動,以界畫畫宮殿庭園,園內設步幛,幛外有牛羊車輅幃幔。幛內宮娥彩女,列隊兩行,手拿著各種樂器、法器,簇擁著一位貴婦,穿過假山,登上高台向銀河乞巧。人物雖小,不過姿態婀娜,神態動人。人物較修長,是南宋典型的風格。
畫面的右側繪有富麗堂皂的宮殿,雄偉壯觀。在宮中設步帳。帳外牛馬車駕,有的停歇在帳外,有的還在緩緩向宮殿行進。帳內宮女兩行,宮女穿著大致相似,著束袖短上衣,下身穿長裙。上衣短,下裙長,袖口窄,下角圓。宮女各執法樂,擁簇一婦人。後從五筆,前有餼羊。漢宮兩側有穿天的松樹和其他樹木。松樹挺拔直上,枝葉茂密,將漢宮掩映在松蔭下。宮前和兩側還植有花木,鮮花盛開。宮前還陳設有四隻銅鑄的香爐。殿內陳設著諸多古物。漢宮左側為一座座山,造型奇特,玲瓏剔透。漢宮後為一座座群山,山峰林立,山間樹木叢生,與峰相映輝。清高宗(弘曆),曾以為漢武帝七夕會西王母事,但細察此畫恐不類。畫中的人物刻畫得十分細微,宮女矯小玲瓏,五官細小,身材修長,左搖右晃,姿態多樣,表情不一。敷彩古艷,用色以紅、綠、藍為主,間以褐、白、朱、赭等色,畫面明快,對比強烈,有渾厚感。筆細而沉著有力。整個畫面環境,樹石、宮殿相伴,人景結合默契,此為極精品。
作者簡介
趙伯駒(1120年-1182年),為宋太祖七世孫,趙令穰之子。字千里,善畫山水、花禽、竹石,尤長於人物,精神清潤,能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詳也,多作小圖,流傳於世,樓閣界畫尤妙。該幅無名款,詩塘上有明朝董其昌題,定為趙伯駒之作:“趙千里學李昭道宮殿,足稱神品,董其昌審定。”據畫史上的記載,觀此幅,雖為一紈扇形式之小冊頁,然不論於人物、車馬、樓閣、家俱、樹石、遠山皆賅備。而其中樹石、遠山之畫法與南宋畫院之馬夏風格相埒,是南宋院畫流行之形式,畫法純熟,在用筆、用色上皆精謹、寫實,是相當精采的作品,印證畫史對趙伯駒之描述與評價,應可相信是趙伯駒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