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溪北路街道

漕溪北路街道

1960年2月,由原蒲東路和蒲西路2個辦事處合併成立徐匯區人民委員會漕溪北路辦事處。 1980年3月,改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 9月,劃出天鑰橋路以東、宛平南路以西、零陵路以南、龍華鎮以北地區,新建宛平南路街道辦事處。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漕溪北路街道面積2.48平方公里,設25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1.66萬戶,5.57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2.24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漕溪北路501號。1960年2月,由原蒲東路和蒲西路2個辦事處合併成立徐匯區人民委員會漕溪北路辦事處。1980年3月,改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9月,劃出天鑰橋路以東、宛平南路以西、零陵路以南、龍華鎮以北地區,新建宛平南路街道辦事處。地區內有市(部)屬工業企業67家、區屬工業企業17家,街道經濟有合作聯社、華亭工貿公司、康達福利服務公司等,下屬單位總計9家,其中街聯社下屬蒲東土特產食品經營部,年營業額從1985年的61萬元上升到1990年的1070萬元,1990年獲上海市清除假冒偽劣商品、明碼標價、優質服務優勝集體獎。

歷史人文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法耶穌會在徐光啟墓北側興建上海耶穌會會院,後又建造天主堂、聖母院、聖經院
等宗教機構,清同治三年(1864年),耶穌會創辦的孤兒院遷來土山灣,還建有工場等,清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徐家匯天主堂,將其周圍約1.5平方公里範圍內稱之為“徐家匯教堂區”,並在華山路以西建造大批兩層樓房,租賃給教徒和貧民居住,形成天福里、王家堂、海星光里等教徒聚居地區。抗日戰爭前,土山灣以南大部分為分散的自然村落。抗日戰爭期間,少數富商來此購地造三德里等一批里弄石庫門房屋,出租謀利。因受戰火與災荒影響的災民大量流入,搭建棚屋,又出現泰東村、泰西村、工民村等新居民點。天主教有所發展,教徒增多,建國前夕已有天主教徒萬餘人。抗日戰爭期間至解放初期,徐家匯到土山灣一帶,各類攤販雲集,民間藝人在此搭台賣藝,附近蘇北籍居民較多,人們戲稱此地為“江北大世界”。

社會事業

解放後,在街境內進行了大規模市政建設和住宅建設。1977年建成徐匯新村高層住宅群。80年代以來,新建華
亭賓館、建國賓館等20多幢高層建築和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等現代化建築。連同原有的上海電影製片廠、徐家匯藏書樓、上海中心氣象台、上海天文台等機構和新建的區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工人俱樂部、徐匯劇場、徐匯體育場等文化體育設施,構成了以漕溪北路為標誌,大中型文體活動場所較為集中的地區。境內有大專院校4所,中等專業和職業學校4所,中學3所,國小5所。其中徐匯中學、第四中學和徐匯區第二中心國小前身都是教會學校,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位於南丹路上的光啟公園以明代著名愛國科學家徐光啟命名,內有其墓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區內有市(部)屬工業企業67家、區屬工業企業17家,街道經濟有合作聯社、華亭工貿公司、康達福利服務公司等,下屬單位總計9家,其中街聯社下屬蒲東土特產食品經營部,年營業額從1985年的61萬元上升到1990年的1070萬元,1990年獲上海市清除假冒偽劣商品、明碼標價、優質服務優勝集體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