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60d/nBnauM3XxAzM2UjNzIjMzMDN0MTM3YDM2IDMwADMwAjMxAzLyI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構造:
魚洗演示儀是由青銅澆鑄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臉盆,盆底有四條“漢魚”浮雕,魚嘴處的噴水裝飾線從盆底沿盆壁輻射而上,盆壁自然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對銅耳。
演示現象:
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濕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髮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原理: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
根據經書記載,倒入半盆水,雙手用力往復摩擦盆的雙耳,未久,發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兩尺多高,並發出震卦爻時的古音,而與黃鐘之聲一致。傳說此物曾於古代作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發出轟鳴聲,眾多魚洗匯成千軍萬馬之勢,傳數十里,敵兵聞聲卻步。魚洗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制器技術,已達到高超的水平。現在仿古製做的震盆盆內刻有龍形,故亦稱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