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泛峰

漁泛峰

漁泛峰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個地名。 漁泛峰位於江漢平原腹地仙桃、天門、潛江三市交界處仙桃市鄭場鎮境內。北濱漢江,南抵漢豐渠,東靠陶董古河,西連肖家池。因昔為湖中高地,稱“峰”,每逢漁泛旺季,沿湖漁民常於此捕撈,故名漁泛峰。 值得一提的是,漁泛峰1949年後當地受經濟條件及防洪的限制,建築物改擴建很少,反而使古村落得以較好的保存。這是漁泛峰不幸中的萬幸。

地名簡介

漁泛峰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個地名。

漁泛峰位於江漢平原腹地仙桃、天門、潛江三市交界處仙桃市鄭場鎮境內。北濱漢江,南抵漢豐渠,東靠陶董古河,西連肖家池。因昔為湖中高地,稱“峰”,每逢漁泛旺季,沿湖漁民常於此捕撈,故名漁泛峰。

歷史演變

漁泛峰始建無考,據說唐已成集,後屢毀屢建,興盛於明、清時期。屬天門縣古八鎮之一,為漢江著名港口,曾設有衙門和驛站。明初起,這裡便是江漢平原糧食、棉花的集散地和口岸,歷史上這裡所生產“漁泛布”或“棉緞”甚至一度遠銷日本、朝鮮等國。漁泛峰最繁榮的時候,駐有十三省的商會,碼頭上的13級石階,據說代表當時的“13省”。設有糧行10家以及炭店、藥店、匹頭、日雜等商店。曾有“九渡十一廟”之說,如洞庭廟、東嶽廟等。當地還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漁黑二鎮,賽過南京。”(註:漁指漁泛峰;黑指黑流渡(今屬天門市)),說的是漁黑二鎮相隔不遠,若二鎮加在一起,比南京還要繁華。雖有誇大之嫌,但漁泛峰繁榮由此可見一斑。不過,樂極生悲,漁泛峰曾多次毀於戰火。元末明初“朱洪武三洗湖街”,街房所存無幾。接下來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和抗戰期間日軍火焚;尤其是1942年土匪“凡濤麻子”縱火,將江西街和鹹寧街燒了個精光。漁泛峰殘存的建築依然挺立。抗戰期間漁泛峰一度劃歸潛江縣管轄,勝利後回歸天門縣。1949年後,為利於漢江防汛劃歸沔陽縣(今仙桃市)管轄。不過,由於長江水運衰落和公路的興起,漁泛峰商業地位一落千丈,並隨著商家逐漸遷出而衰落,雖然漁泛峰因稍高的地勢躲過了歷史上水患。曾是商賈雲集,商家必爭的繁華商業重地漁泛峰輝煌不再。

相對於江漢平原而言,漁泛峰歷史上似乎較其它地方更富裕一些。雖然屢遭劫難,卻屢毀屢建。現存上街、下街、后街、新街。街區沿(漢)江分布,南北走向。其中上街街面過去全部鋪有青石板(殘破所剩無幾),下街連線連漁灣,有3.5千米長。殘存有近五十間明清時期的古民宅。民居大都以杉樹為骨架,青磚灰瓦,門面、廳室與客房間均用很薄的杉樹板隔開,房子不高,用木板隔成兩層,臨街的門面都很寬,門檻一律用杉木製作,客廳地面均高出門前大道約一尺左右,兩家之間用一堵很高的牆隔開,以避免出現火災央及鄰居。

有人把漁泛峰民居建築格局形象地比作一條魚,當你在殘破的青石板上徜徉時,恰好踩中魚身,魚尾處是兩條成八字分開的岔街。東邊叫“江西街”,西邊叫“鹹寧街”,居住著祖籍江西和鹹寧的商人。魚翅旁邊有一條小河,穿過石橋,有一座富麗堂皇的莊園,是古鎮上最大富翁陶員外的居所。據說陶姓祖先是從江西避難至此的,並帶來一顆白果樹種子種下,漁泛峰從此喧鬧起來。如今這顆千年銀杏古樹雖已風燭殘年,但卻親眼見證了漁泛峰的變遷。在位於現今漢江大堤南150米處,曾經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和民國3年(1914年)曾修葺的永鎮寺的舊址。除了古建築和古樹,還有眾多的古代遺存,如寺廟、碑刻、瓦當等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漁泛峰1949年後當地受經濟條件及防洪的限制,建築物改擴建很少,反而使古村落得以較好的保存。這是漁泛峰不幸中的萬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