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風物入卜書

滿眼風物入卜書

《滿眼風物入卜書》由作者:呂書寶著,民族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五章:緒論、《易經》物象探微、《易經》人物形象探微、《易經》語言形象探微、攝象明理總論。作者呂書寶1954年8月生於遼寧瀋陽。文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首席教授。

基本信息

·條碼:9787105067664

2005-02-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編輯推薦

本書根據作者的博士論文改編而成。書中作者深入淺出地探討了相關問題。作者認為:在攝象明理方式的催動下,《易經》文本中的物象呈現三個流動方向:基於直覺認知的形象思維流向原朴的審美思維、躍動的巫理神韻演變為原初的藝術哲學、生動的表述方式幻化出各種文學意象。相信此書能對您解讀《易經》有很大的幫助!

早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87師服役。後入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書,先後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中日比較文學研究會”會員、“山東古典文學研究會”會員、“廣東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會”會員、“廣東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會員、桂東南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並擔任“中日比較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評審專家 。

內容提要

本文所說的風物,指風景、物象。在前言中,討論了風景物象的外延、語言形象的層次以及本文形象探微的取材範圍,並認為:卜書《易經》的攝象明理手段本質上是文學的。全文共分五章:緒論、《易經》物象探微、《易經》人物形象探微、《易經》語言形象探微、攝象明理總論。 在第一章緒論中,首先討論了文本層次問題。在《易經》文本的形成方面採用通說,認為《易傳》文本的形成:《彖》、《象》形成於孔子之前;《說卦》形成於戰國之前;《繫辭》形成於司馬遷之前;《序卦》、《雜卦》入《周易》文本於西漢宣、元之前。與此同時,還重點討論了《文言》文本的形成過程。在第二節文獻論中,討論了文獻定位的意義以及《周易》文本中《易傳》的層次,本文對《左傳》、《國語》與帛本《周易》乃至帛書之後漢唐易學成果、宋明易學成果、清易學成果的採用,並論及近代易學的四個流派及其變形,史學與美學視角的現代易學研究,文學視角的現代易學研究。同時簡略述評了台灣與日本易學成果的文獻價值。在第三節形象論中,於厘定風物內涵的基礎上,討論了易傳對《易經》攝象方式方法的論述及其在褐櫫《易經》形象中的作用。同時討論了形象在原朴文學中的地位,並涉及了《易經》中各種明理方式與攝象明理手段的關係。在第四節價值論中,討論了《易經》的美學價值與文學價值,認為它們主要表現在形象號隋感的融溶方面。本章的最後一節,將《文心雕龍》對《易經》的文學觀照進行了評論式梳理。 在第二、三兩章,首先將攝人《易經》的物象分為五大類--動物形象、植物形象、日用器物形象、概念化形象與意象、自然景象與法象,並進行了尋幽探微式分析論述。繼而對《易經》中的人物形象,從易傳對《易經》的重要體悟、自然人與社會人、社會人的社會價值取向與社會心理定勢等角度進行了分析。最後,從社會人的群體形象與社會表象視角切入,對被攝人《易經》中的民俗風情進行了分析評述。

在第四章中,對《易經》的語言形象進行了梳理分析。認為:對文本語言形象探微的基礎,是《易經》在書寫中使用著成熟的語言,整體上具備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文中從存在於《易經》中的具有形象性的敘述語言出發,總結出該卜書通過描述物象流動過程、描摹意象統領的物象、用暗喻的手法將某種觀念形象化、通過故事情節的拆分來驅動敘述語言等四種方法來展現巫理的敘述語言使用規律,並且對閃現於《易經》中的成型成語、衍生成語、格言與衍生格言進行了具體分析,探討了這些成語格言的使用及其衍生方式。本章的最後,對充溢《易經》中的語音、情感形象--韻文;繇諺、民歌、詩歌斷句;準詩歌(本文認為在《易經》文本中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的價值進行了意在正本清源的討論式梳理,並嘗試對反映在文本中的韻文多於繇諺民歌、詩歌斷句多於準詩歌的現象給予了簡單剖析。

本文的第五章攝象明理總論中認為,如果推敲《易經》文本攝象明理的方式方法以及其中的物象之動態存續方式,可以發現:《易經》當中形象與理念(巫理與哲理之融合)的彌合與形象思維之文學特質重合、形象的流動過程與文學作品中形象的輾轉推移同構。對這一觀點,本文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論證。第一,本文對《易經》攝象明理的方式進行了梳理評論,認為其中起碼存在六種方式:1.廣泛地攝取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物象來說明巫理,2.在上述廣泛性的基礎上又立足於針對性,3.在頭腦中對所攝物象的多方處置,均合乎占筮對象紛紜繁雜的要求,4.在物象的處置方面符合民族心理定勢並浸潤社會公眾的價值觀念、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因子,5.在物象的處置方面秉持類似後代的模糊概念形成雙重或者多重心象,成就了巫卜與審美的影像重疊乃至意象融合,6.對物象的處置程式基本與先民認知世界的過程重合。在這六種攝象方式中,前兩種屬於對物象的攝取方式範疇,後四種屬於對物象的處置方式範疇。第二,討論了《易經》文本中攝取形象的三個主要方法,這就是相物選象、連綴生象、比像造象,作為這三種攝象方法的結果,便是物象、意象、法象。第三,論述了易學領域對《易經》攝象明理方式方法的三個主要觀照角度--從巫卜、哲學、文學角度對《易經》文本形象表述特點的觀照,並結合《易經》文本特點的分析,對中國的上古巫術沒有發展為本土宗教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值得關註:先民的慣常思維方式,文本傳承轉換期的社會思潮,表述方式的形象特點。

作為全文的結論,本文認為:在攝象明理方式的催動下,《易經》文本中的物象呈現三個流動方向:基於直覺認知的形象思維流向原朴的審美思維、躍動的巫理神韻演變為原初的藝術哲學、生動的表述方式幻化出各種文學意象。

目錄

引 言……………………………………………………(1)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文本論………………………………………(1)

第二節文獻論………………………………………(15)

第三節形象論………………………………………(27)

第四節價值論………………………………………(42)

第五節《周易》與《文心雕龍》………………………(59)

第二章《易經》物象探微…………………………………(76)

第一節《易經》中的動物形象………………………(77)

第二節《易經》中的植物形象………………………(94)

第三節《易經》中的日用器物形象…………………(109)

第四節《易經》中的概念化物象與意象……………(125)

第五節《易經》中的自然景象與法象………………(142)

第三章《易經》人物形象探微……………………………(159)

第一節易傳對《易經》的重要體悟--易與人……(159)

第二節自然人與社會人--浸潤巫理的個體形象…………………(174)

第三節社會價值取向--充溢感性的理性思維…………………(190)

1.圓滑內向與謙遜………………………………(191)

2.憂患意識………………………………………(192)

3.得民位安--民本思想的源頭………………(194)

4.保守中和--知進退與中正節度……………(196)

5.揚""比"抑"師"不尚武…………………………(200)

6.防範小人任用賢人……………………………(204)

第四節社會心理定勢--充滿理性的情感走向…………………(205)

1.方位與吉凶……………………………………(206)

2.不喜爭訟厭惡口舌……………………………(210)

3.自殘求安隱忍苟活……………………………(217)

第五節民俗風情探微--群體形象與社會表象…………………(220)

1.《易經》中屬於原始遺留的民俗風情…………(222)

2.《易經》產生時代的民俗風情…………………(226)

3.後代對《易經》中所反映民俗風情的誤讀……(232)

第四章《易經》語言形象探微……………………………(237)

第一節《易經》中敘述語言的形象性………………(239)

第二節《易經》中的成語(一)--成型成語………(255)

第三節《易經》中的成語(二)--衍生成語………(270)

1.意境濡染的衍生方式…………………………(271)

2.掌故警示的衍生方式………………………(276)

3.精闢詞語的衍生方式…………………………(282)

第四節《易經》中的格言與衍生格言………………(285)

1.哲理型格言……………………………………(287)

2.警誡型格言……………………………………(291)

3.經驗型格言……………………………………(296)

4.易傳中的衍生格言……………………………(299)

第五節《易經》中的語音、情感形象--從韻語到準詩歌………………………(302)

第五章攝象明理總論……………………………………(318)

第一節 同歸而殊塗--攝象明理方式論…………(319)

第二節擬諸其形容--攝象明理方法論…………(333)

1.相物選象………………………………………(333)

2.連綴生象………………………………………(339)

3.比像造象……………………………………(344)

第三節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攝象明理關照角度論…………………(348)

結 論……………………………………………………(365)

參考文獻……………………………………………………(3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