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事跡
青年投軍
滕久壽(1899—1932),貴州省都江縣人。父親滕子清於清朝末在都江廳任職。滕久壽“少雄武,有節概”,常以“精忠報國自勱”。民國8年(1919年)畢業於貴州陸軍講武學堂炮兵科,歷任黔軍排、連、營、團長等職務。民國15年到廣州,投奔國民革命軍,先後任中央軍校潮州分校教官,潮州警備司令部參謀處長,以後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二師及第十軍二十九師參謀長,民國18年被調到第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任參謀長。
血戰日寇
民國21年1月28日夜,日本海軍陸占隊藉口向上海閘北陣地發起了全線攻擊,並集中火力轟擊楊子江的第一門戶吳淞要塞。當時要塞司令臨陣辭職,對敵人沒有任何反抗。在緊急時刻,滕久壽奉命督戰,登上炮台,率領全體炮兵奮勇還擊,屢次擊敗日軍的兇猛進攻。
為國捐軀
開戰後的第7天,2月4日上午10時左右,敵艦13艘,飛機20架,向要塞炮台輪番轟擊。吳淞全鎮變成火海,炮台內到處是一、二丈深的彈坑。滕久壽巍然堅守崗位,指揮抱兵奮力還擊。突然,彈片擊中左膀,鮮血染紅衣服,隨身護兵請參謀長暫時退避,滕久壽堅決的說:“我輩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速還炮殺敵,後退者槍斃!”話未說完,左腋又中敵彈,炸去了右手,接著,彈片又穿透胸腹,倒在血泊中壯烈犧牲,時年33歲。戰火中,士兵將其遺體用棉絮包裹好後,就地掩埋。同年3月中旬,遺體安葬在上海永安公墓。
舉國悼念
滕久壽奮勇抗日,為國捐軀,上海各界愛國人士和全國人民同志欽佩。十九路軍領導人蔡廷鍇領銜組成治喪委員會,濡墨揮毫,寫下“血灑松滬”4字,宋慶齡也發表演說,讚揚十九路軍和滕久壽將軍奮勇抗敵的愛國精神,上海各報報導了滕久壽將軍的英勇壯舉,大夏大學教授王蘧常撰寫《滕將軍傳》,上海人民和十九路軍官兵的抗戰熱情更由此大為激發。
追認烈士
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滕久壽正式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執證人為滕久壽將軍的次子滕樹威。
生平經歷
出身豪門
滕久壽出身豪門。父騰子清,清朝末年於都江廳任職,生有四子。久壽為三子,比何應欽小9歲,少聰慧,為人正直仗義,有豪氣。先入私塾,後進當地國小堂讀書。常不滿其父兄氣壓百姓。
1917年,王文華和何應欽恢復貴州陸軍講武學校,何應欽參照自己上過的武昌陸軍中學、日本振武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的經驗,為貴州陸軍講武學校制訂了教育、訓練大綱,挑選學校教官和職員。以十萬元作為開辦費,購置設備。王文華為監督,何應欽為校長、王繩祖為教育長,塗傳忠為校副官,王嗣楷為教育副官,還有軍事、戰術、兵器、地形築城、交通之教官各一名,隊長一名,軍需官、軍醫官、書記官個一名,助教若干名。一切辦妥後,便向全省各地頒布招生通知,進行第一期招生。招生對象為高小畢業以上學歷或有相當高小以上學歷者,直接由黔軍各團保薦的士兵優先錄取。同時為了防止貴州軍事人才外流,何應欽請求劉顯世以督軍兼省長的名義發了一個通令,要當年所有考取雲南講武學校的貴州籍學生,可不參加本省考試,直接進入貴州講武學校就學。應考者需先經過體力、視力、聽力的檢查,才有筆試資格。筆試科目為國文、算術、軍事策論。軍事策論最為重要,其範圍或或分析中外戰例,或詳論古代兵法,或探究當代軍政之得失等。共有六七百名青年應考,經初試、複試兩階段,第一批僅招189名學生,滕久壽為其中之一。興義人占28名,有劉顯世次子劉劍吾、侄子劉乾吾、劉曙吾、劉練吾、劉璧璋等。後來成為桐梓系之兩員干將江國璠、猶國才亦同期錄取。7月3日,一度停辦的貴州講武學校重新開學。
壯歲從戎
滕久壽學的是炮兵科。進校第一年,被授入伍訓練,第二年再進入講武學校,學習戰術學、交通學、地形學、兵器學及典範令,課程採用日本士官之教材,他們的顧問是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的能修村少校,協助策劃教育訓練工作。講武學校學生紀律嚴明,頗得社會好評。學生要嚴格遵守軍隊內務、衛戍服制、衛兵勤務、服裝、武器、背負保存等規定。每一學期對上述規定中的任何一項,違犯三次者將受處分。考試時不論學科、術科有兩門不及格者,不得升級,三科不及格者,將勒令退學。滕久壽就是在這樣的嚴明的學習返京中嚴格要求自己的,而且他是貴州邊緣之地來的,他明白只有好好學習,才能獲得出路。要以何應欽校長為榜樣,學習王文華的軍事戰略思想,跟隨王、何兩人的思想和看法,是很必要的。因此,滕久壽也是王、何的擁護者。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是貴州最好的軍事學校,也是西南地區著名的軍事學校。滕久壽與同學們熱情澎湃地學習,他們相信,將來某一天,黔軍就是他們的施展才能的陣地,是他們實現自己的一切理想的工具,也是他們的家,黔軍干將肯定是他們這一幫人了。所以,每個學生無不勤奮學習,把知識紮實起來。他們根本看不起劉顯潛在興義辦的隨營學校,學生們在何應欽校長的領導指揮下很振作、很自豪。
發揮才學
1919年,滕久壽畢業。歷任排、連、營、團長等職務,有軍事才幹。滕久壽在一系列戰爭中,終於展示出他在學校學來的軍事才能了,很是得到上司的重視。成為黔軍嫡系派人物。
1920年11月何應欽、谷正倫等人發動軍政事變,逐劉顯世。此時何應欽身兼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黔軍參謀長、全省警務處長、省會警察廳長、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校長、少年貴州會主任理事、警察協會會長、八十一縣同鄉會會長,紅得發紫,權傾貴州,為他人所側目。後又兼貴州中央防區司令,轄區有20縣。第二混成旅旅長谷正倫兼第二防區司令,轄區19縣。後谷、何之爭,兩人都被迫離開貴州。
王天培於1919年第二團團長,跟袁祖銘混。
1919年畢業後,滕久壽到王天培團里當見習排長。後隨王天培入川南作戰。
1920年9月,黔軍在四川戰敗,撤回貴州,黔軍編為5個混成旅,其中第二混成旅旅長谷正倫,轄2個團,第一、二團長分別是彭漢章、王天培,滕久壽任排長;1921年6月.孫中山下令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黔軍回響。以第二、第三混成旅出黔,由谷正倫率領討桂。孫中山任命討桂黔軍為中央直轄軍,編為2個縱隊。第—縱隊縱隊長彭漢章,第二縱隊縱隊長王天培,滕久壽為副連長。谷正倫部隊攻克柳州。這時候何應欽與谷正倫爭權,谷正倫從廣西跑到貴陽的時候,其部王天培、彭漢章已暗中擁戴袁祖銘“定黔”,王天培也從榕江尾追到貴陽郊外。谷正倫、張春浦、竇居仁、胡瑛均無力與抗,紛紛出逃,黔軍遂歸於袁祖銘。袁任黔軍總司令後,將黔軍編為6個師。
王天培系袁舊時部屬、當然擁袁,1922年遂被被任命為黔軍第二師師長,滕久壽被升為連長,因滕久壽軍事才能出眾,鏇即生為營長兼參謀長。滇軍頭目唐繼堯乘貴州五旅之亂,派唐繼虞統兵入黔,外假護送劉前督回黔之名,內行侵占貴州地盤之實。因雲南唐繼堯入黔而退至四川。
隨軍作戰
1923年以後王天培一直跟袁祖銘在四川混戰兩年之餘,在川混戰期間,滕久壽升為副團長兼參謀長。1925年王天培兼任貴州軍務督辦,滕久壽為團長,不久又兼第二師部參謀處長。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夏,川軍各將領提出“川人治川”,要求黔軍退出川省。袁祖銘仍不想走,王天培堅決主張出兵參加北伐。先是國民黨中央黨部陸續派陳漢瑜,吳玉章(共產黨員)來渝動員黔軍參加北伐,王天培接受了吳玉章的動員,訣心加入革命行列。同年(一九二六年)農曆五月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王天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在綦江宣誓就職,隨即出師取道湖南的東部,加入大革命.滕久壽隨所在的王天培第二師入湘,循舞陽江而下,兵次新晃、芷江之間,黔軍在洪江解決了巨匪唐大王、唐三王,沿途肅清其餘殘匪。到芷江,王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兼左翼軍前敵指揮。滕久壽所在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0軍後亦隨軍北伐。
1926年被調到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當教官,當時何應欽為分校教育長兼代校長,在分校任職的,還有辦公廳主任王純祖。在這裡,滕久壽遇見了自己的老師和上司,也認識了曹萬順、杜起雲,這兩人就是後來第十七軍的長官。後來又先後擔任潮州警備司令部參謀處長、1927年秋任第17軍第2師(師長鄧振銓兼第十七軍參謀長)參謀長等職。王天培死後,第10軍內部陷入混亂。1928年初,滕久壽在這個時候重新返回該軍,任第十軍(軍長楊勝治,參謀長李伯華)第29師上校參謀長,輔佐師長陳克遜在江寧整頓部隊。1928年3月第十軍軍被編入第1集團軍1軍團,滕久壽再次參加北伐。4月俘虜直魯聯軍軍長、旅長各一人,並負責進攻濟南,在山東配合友軍作戰。北伐勝利後,失去靠山的第10軍被縮編為一個兩團制的旅,各級軍官也都陸續降級。其中29師被縮編為第10師(師長方鼎英,副師長楊勝治)29旅(旅長楊勝治兼任)57團,師長降任團長,滕久壽也隨之降任該團中校團附,仍行使參謀長的權利。在57團混了一年多,那些被降職的將領因為不得志都陸續離開了部隊,滕久壽也在這個情況下尋找出路。滕久壽與鄧振銓是貴州陸軍講武學校的同學。在1927年至1929年一兩年中,滕久壽與鄧振銓關係一直不錯,滕久壽長時間當鄧振銓的屬下。1929年,正巧吳淞區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杜作鎮因病請辭,於是在當年的第17軍參謀長、現任要塞司令鄧振銓的幫助下,當上了要塞司令部上校參謀長。1932年1月28日,日本以所謂“日僧被毆事件”作為藉口,悍然發動了對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進攻,“一·二八”事變爆發,日本海軍陸戰隊開始圍攻上海外圍的吳淞要塞。
艱難一戰
1929年調到第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任參謀長,司令是。吳淞抗戰前,駐守吳淞的是第一五六旅第四團,旅長為翁照垣,團長鍾經瑞。當時任吳淞要塞司令的鄧振銓平鄧振銓日總在上海花天酒地過生活,警備司令部一再督促加強戰備,他毫不在意,至一月二十八日下達了緊急命令,他才在當晚跑來警備司令部,說炮台還缺少配件需要補充,並說自己已請求辭職。戴戟司令嚴正告以在職一日必須盡到軍人天職,缺少配件可通知兵工廠協助解決。當時的軍政部長何應欽是鄧振銓的貴州同鄉,又是他在第一軍北伐時期的老上司,當三、四兩日吳淞要塞正在激戰之中,竟批准了他的辭職,而派七十八師副師長譚啟秀繼任要塞司令。
面對日軍的猖狂進攻,要塞司令鄧振銓臨陣退縮,辭職脫逃,跑到南京去了,並公函致翁照垣說,要滕久壽奉命督戰,滕久壽暫代要塞司令職務,遇事聽翁旅長指揮。滕久壽很清楚,面對從海空兩面夾擊、軍力和裝備都占絕對優勢的日軍,滕久壽孤軍奮戰必然凶多吉少,但是作為一名中國軍人,他不可能有另外的選擇。
在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後的第七天,雖然傷亡慘重,吳淞要塞卻依然掌握在中國軍隊手中。2月4日,“天氣嚴寒,雪雨紛紛,霧又低,敵機不宜活動,我軍依定原計畫向該敵猛攻……攻至上午十時,各線無甚進展……傷亡官兵千餘人”。敵艦13艘、商船1艘,日軍第3艦隊(司令長官野村吉三郎)第1遣外艦隊(司令長官鹽澤幸一)集中十數艘軍艦對炮台進行猛烈轟炸。
壯烈犧牲
其實2月4日這一天上午一時左右,在黃浦江口內外往來移動,企圖向吳淞要塞炮台進攻和趁隙登入之勢,滕久壽命炮台向敵艦瞄準射擊,發幾炮後,敵艦一部分退出口外,一部分馳進口內,在占領適當海面後,一齊向炮台還炮。一時炮聲大作,愈戰愈密。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翁照垣命第四團迫擊炮連、也發炮助戰,我沿江一帶的守軍也以機槍向敵艦射擊,敵艦也以機槍還擊。
這次炮戰之激烈時前所未有的。其中不少準確命中我吳淞炮台,而我炮台仍繼續發炮,直到敵機出戰,我炮台幾乎全被毀。這時惱羞成怒的日軍出動共24架飛機,於炮台上空輪番轟炸,擲下重量炸彈無數,敵艦炮也配合敵機炮擊,企圖摧毀炮台。激戰約兩個小時後,我炮台已陷於癱瘓,炮台上先後被炸毀6們大炮。
吳淞全鎮幾成火海,炮台內到處是一二丈深的炮彈坑。滕久壽巍然堅守陣地,指揮炮火奮力還擊。一枚彈片擊中滕久壽的左臂,隨身護兵要他暫時退避,滕久壽拔出手槍,說:“我是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速還炮殺敵,後退者槍斃!”話音剛落,他的右腋又被敵彈擊中,整個右手刀切一般被彈片削斷,緊接著,又一枚炮彈爆炸,彈片直接穿透他的胸腹,滕久壽壯烈犧牲,時年33歲。
滕犧牲後,炮台的炮兵更加決心擊敵。在戰火中,他們將騰將軍的遺體用棉絮包裹後,就地掩埋。同年3月中旬,普善山莊藍十字會前往掩埋之地,找到滕久壽將軍遺體,又家屬備棺收殮,將靈柩用輪船運到上海,由第19軍軍長蔡廷鍇為主委的治喪委員會經辦喪事,安葬在霍必藍路永安公墓。國民政府追贈吳淞區要塞司令部上校參謀長為少將軍銜。
血灑淞滬
滕久壽殉難後,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2]親自寫下“血灑淞滬”條幅,以慰英靈,上海《新聞報》、《申報》、《時事新報》都報導了滕久壽的英勇事跡。大夏大學教授王遽常雖“與將軍實無一面之緣”,但出於愛國熱忱,特從報上匯集資料,為滕久壽撰寫了《騰將軍傳》。
上海淪陷後,滕久壽將軍之妻楊佩瑤失去了生活資助,被迫帶著三個孩子經過長途跋涉,歷盡艱辛返回原籍貴州三都縣城居住,1975年病故。
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滕久壽將軍為烈士。同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滕久壽正式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執證人為滕久壽之次子騰樹威。
滕久壽戎馬一生,“常以精忠報國自勵”,“在軍截然自異,嚴取與,恥私鬥,唯以死勖所屬”,“位日隆,人以為榮,公顧怏怏。聞東事起,常咄咄,益自淬勵”。
參考文獻
《中國抗日戰爭大事記》
《蔡廷鍇自傳》(上)第278——281頁
《貴州文史資料選輯》
《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第142——160頁
《貴州英烈傳》
《中國抗日將領犧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