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滎陽是一座歷史名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遷滎陽縣治(今古滎鎮)至大柵城(今滎陽老城),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
據史料記載,滎陽縣衙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七年(493),1949年後,滎陽縣衙一直作為縣政府的辦公場所使用。後來,這裡就成了滎陽衛校 。
滎陽縣衙大堂一期維修工程自2016年3月開始,已基本完成大堂主體、卷棚、月台等建築構件的維修 。
縣衙布局
乾隆時期
滎陽縣衙是滎陽市僅存的衙署類建築,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
乾隆時期的縣衙布局圖,是《滎陽縣誌》中記載的乾隆十一年繪製的布局圖。中路從南至北依次為月台、大堂、二堂院、三堂院、內宅院、書房院、後樓院和東花園。其中二堂院和三堂院為核心辦公區,其他院落均為生活區。二堂院較為寬敞,包括二堂、東西廂房,三堂院較為狹窄,設東西偏院,內宅院包括內宅正房和東西廂房,東廂房為過廳可通往書房院,書房院前的開闊場地即為東花園,東花園設一望耕亭,後樓院僅後樓一棟建築。院落之間依次通過院門相連 。
民國時期
解放以後
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區改組為中共鄭州與鄭州專員公署,由登封大金店遷到滎陽,轄新鄭、鄭縣、密縣、登封、鞏縣、成皋7縣,辦公地點設在滎陽老城。直到1954年2月,中共鄭州地委和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同年,成皋縣併入滎陽縣,縣城仍設在滎陽老城 。
1981年,縣政府和縣直機關陸續由滎陽城向東遷至現在的索河路西段。人們把索河西岸興盛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滎陽城稱為滎陽老城。滎陽老城主要分為東關街、西關街、大街、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杏壇街、菜市街、順城街等幾條街組成現有的老城,曾經是無比的繁華熱鬧 。
東關街:滎陽縣委機關大院舊址、算命一條街、老汽車站、老烈士陵園、索濱公園
西關街:手工業幹校
南關街:韓鳳樓故居、南關國小舊址
大街:滎陽縣貿易公司、舒美皮鞋店、國營第三飯店
東街:丁家大院、魁星樓、老城影劇院、清代民居
西街:西街國小、滎陽市第二高級中學
南街:董天知將軍故居、老縣衙(老衛校)
北街:老縣法院、老縣長官邸
行宮寢殿
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光緒返京,官方稱為“迴鑾”。沿途設多處大小行宮,大約每隔60里地設一大行宮,以備住宿,叫做“宿站”,兩大行宮之間設一小行宮,以供休息,叫做“尖站” 。
滎陽境內除汜水、滎陽縣衙作為“宿站”外,在汜水西老犍脊坡頂、汜水城東小村、滎陽城東趙村,分別修了三處“尖站”。在滎陽行宮接到京師急電,李鴻章病故。慈禧太后當晚下諭:“王文韶著署理全權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著袁世凱署理。”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八時許,自滎陽起駕,行30里地至趙村尖站,休息後啟程,當晚住在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