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11年10月27日(古歷九月六日),以張文光、劉輔國、刀安仁為首的同盟會發動的旨在推翻滿清封建專制建立共和的騰越辛亥起義一舉成功,次日晨,人心大定,市井宴然。九時,義軍領袖張文光在來鳳山北麓的騰越廳自治局內舉行演說大會。會上,張文光對前來參會的義軍各首領、地方紳商學界作了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演說,申明起義原因和宗旨、要求“惟現在籌餉安民、保衛地方、維持秩序諸要政為當務之急,不能不望諸君相助辦理。”於是“眾皆感泣”,一致表示“凡事敬聽先生命”。依據孫中山《革命方略》中“各處國民軍,每軍立一都督,以起義之首領任之”的規定,眾人一致推舉張文光為滇西軍都督,並決定在鎮署成立軍都督府。是日接著在此召開軍都督府第一次重要會議,決定“建九星之旗,用黃帝紀元”,商定一系列大政方針,頒布安民告示和軍都督府暫行二十二條律、《排滿軍歌》,布告革命的四條綱領和實行民主政治的四個步驟。同時創建共和新軍,委任各營管帶及其進軍目標,委任財政處總辦、軍裝軍械、鹽務局、軍糧籌集供應等負責人,派員赴永昌、順寧等各處策動反正等。此次會議,成為鞏固和發展起義成果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滇西軍政府成立舊址,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騰越鎮總兵張松林、騰越廳同知黃炳堃率闔廳紳商士庶同建的財神廟,廟內建有戲樓,為此後騰越商界的活動中心。光緒末葉預備立憲,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在這裡建立騰越廳自治局,推進地方民主自治。民國四年(1915年)建立騰衝縣立中學於其旁,此後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清騰越廳自治局舊址,財神廟)一直為騰一中管理使用。
收集
1944年,騰衝抗戰勝利後,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受命回騰衝督辦善後。次年到騰衝後,為了彌補地方書籍文獻資料的損失,花了三年的時間,多方收集得前賢(包括海內名家、雲南名家、騰衝先賢及歷代宦遊備邊來騰名宦)書法手跡174件,全部雙鉤上石,分嵌於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後的縣立圖書館牆壁,取名“疊園集刻”(又名“騰衝縣立圖書館石刻”)。經數十年世事滄桑,今尚存98石,得到很好的保護。經一百餘年的歷史風雲,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建築群保存基本完好,2002年至2003年,騰衝一中在縣文管所的指導下,依據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整修,蒐集和恢復了新舊匾聯,目前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
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坐南向北,依次由照壁、大門、戲樓、過廳、大殿、兩廂等建築組成。主體建築分布在自北向南同一條中軸線上,縱深103.5米,左右建築基本對稱。位於北端大門對面的照壁長38.6米,厚1.06米,中部最高處9.5米,三疊檐,為騰衝縣內迄今最大的照壁。戲樓座北向南,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5.3米,進深6.9米,飛檐羽角上翹,造型凝重古樸;其兩側耳房面闊均為4.1米,進深3.7米。大門附著於戲樓背面,座南向北,門寬2.4米。沿大門左右7.2米處為兩道券門,門寬1.8米,高3米(今已不再使用)。第一進過廳,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築,面闊三間13.65米,進深9.84米,台基高0.87米,梁檐柱枋施透雕及彩繪。第二進大殿,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抬梁結構,面闊三間13.7米,進深9.84米,台基高1.86米,殿前左右石欄相圍。在此中軸線上,左為“五公祠”,右為花廳,各自構成四合院式的建築單元。
劫難
疊園集刻工程完成後,歷經劫難。“文革”結束後,經多方蒐集,原有174方石刻僅存98方。2001年後,騰一中在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後側左翼石階左右依山建築展牆,將刻石錯落有致的鑲嵌於其上。名人書法與具有古典園林風格的展牆相互輝映,成為展示騰衝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和疊園集刻(騰衝縣立圖書館石刻)於2003年4月被騰衝縣人民政府分別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以原財神廟四周圍牆內為核心保護範圍,圍牆外各延伸15米為建設控制地帶;疊園集刻以今騰衝一 1911年10月騰越辛亥起義成功後所召開的成立滇西軍都督府的舊址,位於今騰衝縣第一中學紫薇苑內,它的前身為清宣統二年正月設於原財神廟內的騰越廳自治局。其左翼疊園集刻碑廊,為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蒐集前賢遺墨製作而成。
1911年10月27日(古歷九月六日),以張文光、劉輔國、刀安仁為首的同盟會發動的旨在推翻滿清封建專制建立共和的騰越辛亥起義一舉成功,次日晨,人心大定,市井宴然。九時,義軍領袖張文光在來鳳山北麓的騰越廳自治局內舉行演說大會。會上,張文光對前來參會的義軍各首領、地方紳商學界作了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演說,申明起義原因和宗旨、要求“惟現在籌餉安民、保衛地方、維持秩序諸要政為當務之急,不能不望諸君相助辦理。”於是“眾皆感泣”,一致表示“凡事敬聽先生命”。依據孫中山《革命方略》中“各處國民軍,每軍立一都督,以起義之首領任之”的規定,眾人一致推舉張文光為滇西軍都督,並決定在鎮署成立軍都督府。是日接著在此召開軍都督府第一次重要會議,決定“建九星之旗,用黃帝紀元”,商定一系列大政方針,頒布安民告示和軍都督府暫行二十二條律、《排滿軍歌》,布告革命的四條綱領和實行民主政治的四個步驟。同時創建共和新軍,委任各營管帶及其進軍目標,委任財政處總辦、軍裝軍械、鹽務局、軍糧籌集供應等負責人,派員赴永昌、順寧等各處策動反正等。此次會議,成為鞏固和發展起義成果最重要的一次會議。滇西軍政府成立舊址,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騰越鎮總兵張松林、騰越廳同知黃炳堃率闔廳紳商士庶同建的財神廟,廟內建有戲樓,為此後騰越商界的活動中心。光緒末葉預備立憲,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在這裡建立騰越廳自治局,推進地方民主自治。民國四年(1915年)建立騰衝縣立中學於其旁,此後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清騰越廳自治局舊址,財神廟)一直為騰一中管理使用。
保存
1944年,騰衝抗戰勝利後,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受命回騰衝督辦善後。次年到騰衝後,為了彌補地方書籍文獻資料的損失,花了三年的時間,多方收集得前賢(包括海內名家、雲南名家、騰衝先賢及歷代宦遊備邊來騰名宦)書法手跡174件,全部雙鉤上石,分嵌於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後的縣立圖書館牆壁,取名“疊園集刻”(又名“騰衝縣立圖書館石刻”)。經數十年世事滄桑,今尚存98石,得到很好的保護。經一百餘年的歷史風雲,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建築群保存基本完好,2002年至2003年,騰衝一中在縣文管所的指導下,依據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整修,蒐集和恢復了新舊匾聯,目前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
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座南向北,依次由照壁、大門、戲樓、過廳、大殿、兩廂等建築組成。主體建築分布在自北向南同一條中軸線上,縱深103.5米,左右建築基本對稱。位於北端大門對面的照壁長38.6米,厚1.06米,中部最高處9.5米,三疊檐,為騰衝縣內迄今最大的照壁。戲樓座北向南,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5.3米,進深6.9米,飛檐羽角上翹,造型凝重古樸;其兩側耳房面闊均為4.1米,進深3.7米。大門附著於戲樓背面,座南向北,門寬2.4米。沿大門左右7.2米處為兩道券門,門寬1.8米,高3米(今已不再使用)。第一進過廳,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築,面闊三間13.65米,進深9.84米,台基高0.87米,梁檐柱枋施透雕及彩繪。第二進大殿,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抬梁結構,面闊三間13.7米,進深9.84米,台基高1.86米,殿前左右石欄相圍。在此中軸線上,左為“五公祠”,右為花廳,各自構成四合院式的建築單元。
整理
疊園集刻工程完成後,歷經劫難。“文革”結束後,經多方蒐集,原有174方石刻僅存98方。2001年後,騰一中在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後側左翼石階左右依山建築展牆,將刻石錯落有致的鑲嵌於其上。名人書法與具有古典園林風格的展牆相互輝映,成為展示騰衝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財神廟)和疊園集刻(騰衝縣立圖書館石刻)於2003年4月被騰衝縣人民政府分別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以原財神廟四周圍牆內為核心保護範圍,圍牆外各延伸15米為建設控制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