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廣為流傳於紅河北岸的四大腔被譽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寶庫中的奇葩”。它作為彝漢文化交融碰撞的結晶。有著固定的程式與鮮明的特徵,是一種層次較高的民間音樂藝術。
四大腔涵蓋內容廣泛。其中包括:沙攸腔、四腔、五三腔、海菜腔。(簡稱四大腔)它除了有宏大的唱詞體系,多彩的音樂架構,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演唱方式外海在各腔的細微部分顯示出自己明晰的地域特徵。
沙攸腔
“沙攸腔”原稱“建水腔”或“壩子腔”。主要流傳於建水,壩區。其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建水盛產紅薯(方言叫“沙攸”)而得名。更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生活在建水的彝漢兩族人民常將自己戲稱為“憨沙攸”表示忠厚老實,並把自己說的話叫做“沙攸話”,自己唱的曲子稱為“沙攸腔”。
沙攸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話五個主要部分組成。“拘”是相互說客氣話的意思。“拘腔”就是相互謙讓的腔調。唱詞即興成分較多,語言生動活潑,接近口語。“四六句”的唱詞由七字句和四字句組成,內容在句拘腔的基礎上由口語轉入借物比興,來讚揚對方的聲色容貌,逐步深化謙讓含意。然後進入正式演唱內容—正曲。“正曲”是大曲子的核心部分。內容廣泛各種複雜的情緒都可以在唱詞種體現。“落腔”是用適當的比喻提示唱詞內容的轉換並作為正曲向白話過渡的內容因此唱詞較少。“白話”是“沙攸腔”的尾聲部分,也是演唱時間最長,最受歡迎的腔調。唱詞風趣幽默,歌手在演唱時隨心所欲,信口編唱。隨不同場合變換。
四腔
“四腔“源於建水。石屏、通海等地交界的山區。其名稱的來歷,源於曲子本身。
在“四腔”的曲調中,演唱者唱完四個樂句後又從第一個樂句的音調開始,依字變化演唱其他內容。因此演唱者把它集中的叫做“四句轉板”,簡稱“四腔”
五三腔
:
“五三腔”源於曲江河兩岸山區。關於“五三腔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曲江河北岸河南岸有前五山河後五山之稱,居住在當地的尼蘇人,把自己稱為“五山人”,把演唱的曲子叫做“五山腔”
二、在“五山腔”的曲體結構中,從拘腔到落腔部分中,各用五種不同額音調演唱,白話部分中用三個樂句來表達一個意思,也就是“唱了五種腔口,歀了三板白話”於是稱為“五三腔”。
海菜腔
“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倒搬槳“源於石屏縣,以異龍湖中一種稱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於異龍湖畔、陶村鴨子壩、牛街、龍朋六街等地尼蘇頗(三道紅)聚居地區。同時,也為漢族所喜愛,流傳於建水、開遠、通海、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勞動民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衍變而來的。
滇南四大腔
滇南四大腔中沙攸腔表演最好的地方,是紅河州建水縣臨安鎮北正街諸葛廟內的金臨安茶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