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染色體上整合了溫和噬菌體的核酸(即原噬菌體),但又檢查不出噬菌體的存在,這樣的細菌稱為溶源性細菌。原噬菌體可穩定遺傳,隨細胞分裂而傳給子代。在傳代過程中可能發生原噬菌體的丟失,從而失去溶源性。只有極少數細菌個體發生自發裂解;外界因素如紫外線,X射線等可誘導原噬菌體活化,使細菌裂解數目大增,實際套用上可用此法獲得大量游離噬菌體。溶源性細菌對其同源噬菌體具有“免疫性”,即噬菌體可進入細胞,但不能增殖,亦不能導致細菌裂解。溶源性廣泛存在於各種細菌中,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屬,芽孢桿菌屬,棒桿菌屬等的某些種類均有溶源現象。有些原噬菌體還能使溶源性細菌獲得某種新的特性,例如白喉棒桿菌,只有被噬菌體溶源化後才具有產生外毒素的致病能力。
相關詞條
-
非溶源性細菌
非溶源性細菌,在溶源菌細菌群體增殖時,部分細胞喪失細胞內的噬菌體,成為非溶源性細菌。
基本內容 -
動物源性細菌
鼠疫耶氏菌(Y.pestis)俗稱鼠疫桿菌,是鼠疫的病原菌。 致病物質本菌為一種腸道致病菌,具有侵襲性及產毒素性。 本菌為動物源性細菌,致病物質為莢膜與內毒素。
一 布魯菌屬 二 耶爾森菌屬 三 芽胞桿菌屬 四 弗朗西絲菌屬 五 巴斯德菌屬 -
溶源菌
溶源菌是一類被溫和噬菌體感染後能相互長期共存,一般不會出現迅速裂解的宿主細胞。或叫細菌溶源化,溶源細菌在正常情況下,以極低的頻率(10-6)發生自發裂解...
簡介 特點 -
溶藻細菌
Daft從廢水中分離出9種黏細菌,可溶解魚腥藻、束絲藻、微囊藻以及多種顫藻[2,3] 。 在日本湖泊中分離出銅綠假單胞菌,其分泌的綠膿桿菌素以及鹼性蛋白...
溶藻細菌的種類 溶藻方式及機理 溶藻細菌篩選與分離鑑定 -
溶源現象
,會使一小部分溶源性細胞發生溶解,放出許多噬菌體顆粒,這種變化也可靠誘變劑或紫外光照射引起。溶源化會引起細菌的某些特性的遺傳性能的改變,例如白喉桿菌...),從而形成一個溶菌源,並與染色體一起複製和在每次細胞分裂時傳遞到...
-
細菌發電
細菌發電,即利用細菌的能量發電。歷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首先發現有幾種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於是他以鉑作電極,放進大腸桿菌或...
技術原理 主要原料 岩石菌種 主要用途 歷史沿革 -
溶組織內阿米巴
溶組織內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Schaudinn,1903)屬內阿米巴科的內阿米巴屬。溶組織內阿米巴一般在宿主結腸內共棲,只是...
形態 生活史 致病 實驗診斷 流行防治 -
粘細菌
粘細菌具有複雜生活史的一屬細菌,柔軟,無堅硬的細胞壁,無鞭毛,包埋在堅韌程度不同的粘液層中,在固體表面或氣-水交界面上能緩慢滑動,其生活史包括營養細胞階...
簡介 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