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古鎮

溱潼古鎮

姜堰溱潼古鎮旅遊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為里下河四面環水的小島,風光秀麗;麻石當街,蜿蜓曲折。溱潼古鎮保存完好,小溱湖巷、八仙橋巷等一大批明清時期的建築群,風貌依舊、古色古香。古山茶院裡的“中國茶花王”,樹高11米,樹齡數百年,每年清明節前後,萬朵茶花競放,令人折腰。民俗風情館,展示了秦磚漢瓦、耕織器具,彰顯了溱潼人民的聰明才智。中國茶花王、民俗風情館和院士舊居、禪院古槐等重點景點,別具一格的島鎮環境以及傳統工藝、溱湖八鮮美食等,無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基本信息

溱潼古鎮簡介

溱潼古鎮位於姜堰、興化、東台三市(縣)交界處,里下河地區、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交匯處,舊有“犬吠三縣聞”之說。是里下河地區的一個

溱潼古鎮溱潼古鎮

歷史重鎮,同時也是“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江蘇省百家名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歷史文化名鎮”。溱潼鎮行政區域40

多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9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由古代凹陷地發育而成,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葉輕舟。從境內出土的磨

光石斧,可知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曾有人居住。

溱潼古時臨海,附近天目山的西周古城證明,距今三千年,這裡就有相當發達的經濟與文化。南宋初年,泰州知州岳飛,曾駐兵溱潼村。文天

祥在此輾轉征戰。明萬曆年間,太僕寺少卿泰州陳應芳繪製的《東下河水利圖》上“水雲樓上三滴水,秦潼從此變溱潼”開始正式出現了“溱

潼”地名,距今已逾400多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定泰州路,此間溱潼始稱為鎮。

溱潼古鎮歷史

清康熙時,早期的溱潼人依靠著肥沃的土地和無垠的水域,過著農耕與取魚為生的日子。清嘉慶年間,因當地人取河道之泥燒制磚瓦,大建房

屋,便有鎮裡七座形似饅頭的磚窯上,高掛起七盞窯燈,人稱溱潼為“七星村”之美名。

晚清民國之際,溱潼鎮進入重要的商品經濟發展時期。此時燒磚瓦的窯,逐漸遷往位於鎮西南的湖西莊。由於溱潼居於三縣交界,附近姜堰、興化、東台所屬的里下河大平原,是生產小麥、棉花和水稻的糧棉之倉。加之,這些地方通往溱潼的水上交通極為便利,溱潼便成了大規模棉糧集散地。此外清朝詞學家蔣鹿潭在此久居,寫下了《永雲樓詞》。詩人吳嘉記、畫家鄭板橋、學者孫喬年、民國元老於右任,都曾揮毫寄意,吟詠溱潼。清光緒末年,糧食生產局面達到鼎盛,僅鎮上就開有糧行10餘家。經濟的繁榮,帶來鎮區新的變化,大規模的建設進入了全盛,一座繁榮富裕的溱潼鎮建成了,也極為難得地保留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歷史古鎮。

黃橋戰鬥前夕,新四軍挺進縱隊司令管文蔚同志貫徹“聯李反頑”方針,與國民黨蘇魯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在溱潼夏家汪成功地進行了水上商談。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這裡是中共民主政權興東行署轄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民主政權興東縣溱潼鎮設在這裡,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民主政權興東縣興南辦事處設在溱潼,1945年10月民主政權溱潼縣成立。

1949年5月19日中共蘇中(蘇北)區黨委決定撤銷溱潼縣,溱潼行政區從原國民黨時期的東台縣劃入泰縣,為泰縣溱潼區。建國以後,此地行政區轄幾次更變,1999年9月,溱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再度合併為溱潼鎮。當代著名氣象學家朱乾根、畫家朱銘、雕塑家吳為山、作家周桐淦等都是古鎮的驕子。

溱潼古鎮旅遊名鎮

溱潼鎮東連寧鹽一級公路,西接寧靖鹽高速公路互通口,南臨寧啟鐵路,北枕省三級航道泰東河,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區域更顯優越。鎮區店鋪林立,人如海,花如潮,鹿鳴鐘聲催人奮進,麋鹿戲水妙趣橫生,是一個集購物、休閒、度假與一體的商貿旅遊型中心鎮。

近年來,溱潼鎮從自身資源優勢出發,大力實施“旅遊興鎮、雙引強鎮”戰略,加大了旅遊開發力度,恢復了溱湖古八景、著力保持古樹名木、溱潼古山茶也正式入選中華古樹名木、老橋古井、新建明清一條街、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節更以其恢宏壯觀的場面、驚心動魄的比賽、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被海內外人士盛讚為“天下會船數溱潼”。

溱潼鎮區域內河港交織,島嶼星羅,碧波蕩漾,嘉樹豐草,環護長堤,富有傳奇色彩的喜鵲湖,眾多鳥類在此繁衍棲息,湖面2.1平方公里,是省內難得一見的無污染水體。湖區盛產魚蝦、菱、藕、水瓜等無公害素有水上明珠之稱,遊客可以體驗真正的綠色食品。以溱湖魚蝦製作的魚餅、蝦球,白如明玉,紅如珊瑚,色香味均無可匹美,被稱為溱湖雙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