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來源
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中國南海是典型的熱帶海洋,太陽輻射強烈。南海的表層水溫常年維持在25℃以上,而500~800米以下的深層水溫則在5℃以下,兩者間的水溫差在20℃~24℃之間,溫差能資源非常豐富。
轉化方式
海洋溫差能轉化方式包括開式循環和閉式循環:開式循環系統包括真空泵、溫水泵、冷水泵、閃蒸器、冷凝器、透平—發電機組等,閉式循環系統則不用海水而採用低沸點的物質(如氨、丙烷等)作為工作介質,在閉合迴路內反覆進行蒸發、膨脹、冷凝。
全球海洋溫差能閉式循環研發趨勢
當前,全球海洋溫差能閉式循環研發已經歷了單工質朗肯循環到混合工質Kalina循環,再到上原循環的過程,海洋熱能利用效率也從過去的3%左右提高到接近5%。
溫差能在全球海洋能中儲量最大
業內專家指出,溫差能在全球海洋能中儲量最大,全世界溫差能的理論儲量約為60×1012W。由於溫差能具有可再生、清潔、能量輸出波動小等優點,因此被視為極具開發利用價值與潛力的海洋能資源。
中國溫差能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相比其他海洋能,中國溫差能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比如中國東面由於島嶼的阻擋,相比歐洲波浪高度不夠、能量密度也相對較小。而溫差能如果轉化為浪高將達到500多米,按可資利用效率5%計算,可達25米水頭,同時,溫差能能量輸出也更加穩定。”
我國在溫差能設備製造方面差距大
目前我國在溫差能設備製造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較大。目前主要引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設備,歸根結底在於我國此前在交換器、透平—發電機組等關鍵部件的研發上投入太少。
此外,當前國內關於溫差能的基礎與技術研究非常少,如氨—水工質在海洋溫差能下的蒸發器、冷凝器熱交換性能研究,防海水腐蝕的摩擦焊換熱器以及高效氨透平的研究,目前國內相關的研究都不多。一旦今後溫差能商業利用速度加快,推廣方面將面臨不小的困境。
套用前景
海洋受太陽照射,把太陽輻射能轉化為海洋熱能。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表層海水保持在25~28攝氏度,幾百米以下的深層海水溫度穩定在4~7攝氏度,用上下兩層不同溫度的海水作熱源和冷源,就可以利用它們的溫度差發電。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6000萬平方公里的熱帶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陽能,相當於2500億桶石油所含的熱量。熱帶海面的水溫通常約在27℃,深海水溫則保持在冰點以上幾度。這樣的溫度梯度使得海洋熱能轉換裝置的能量轉換隻達3%~4%。海洋熱能轉換裝置必須動用大量的水,方可彌補自身效率低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