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永善花椒樹幹適中(樹高3—5米)、葉為奇數羽狀複葉、葉子小而有短柄並且生有小刺、顆粒飽滿均勻、鮮果為綠色、乾後呈青綠色、鮮花椒具青香味、油分充足、麻味純正、芳香濃郁,圓形,果面密生突起腺點,乾果開裂成兩半球連生,種子黑色。成熟花椒外果皮紅色、鮮紅色或紫紅色,內果皮黃白色。顆粒大且均勻、身乾、潔淨、無雜質,香氣濃郁、味麻辣持久,無霉粒、無油椒。要求花椒成熟度達到八成熟左右;具有鮮花椒固有的滋味和氣味,無異味;保持鮮花椒原型,無破碎粒、霉粒、腐爛粒;無粗枝大葉,無刺,允許有少量細枝葉和細蒂柄,無其它外來雜質。
內在品質
溪洛渡花椒抽樣(乾品)檢測指標為:揮髮油≥0.5%,麻味素中的醯胺類物質≥0.6毫克/克,灰分≤6.0%。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雲南省永善縣土壤分為四類(黃壤、紅壤、棕壤、黃棕色壤),全縣劃分為7個土類11個亞類25種土壤,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特點明顯,海拔由低到高大致分為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鑲相嵌分布。耕地土壤隨海拔的升高依次為小面積黃紅土、黃泥土、紫泥土、黃紫泥土、豆面泥。產區土壤分為兩類(砂壤土、黃壤土),土壤pH值在6.5—7.5。土壤肥力狀況中等,土壤發育較淺,中性和微酸性土壤占主要,有機質含量為1.23%,變幅0.623—4.128%。產區境內山體綿延起伏,地貌以高山為主。
水文情況
永善縣共有大小河流26條、平均徑流面積在25平方千米以上,水質清澈、純淨,是理想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水源分布按流域劃分為金沙江和灑漁河兩個流域,總徑流面積2789平方千米。其中:金沙江流域1898.1平方千米,占68%,多年平均徑流量9.2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488.4毫米;灑漁河流域890.9平方千米,占32%,多年平均徑流量5.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654.4毫米。全縣多年平均降水量1077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543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5.1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永善縣由於海拔差距突出,氣候差異大,立體氣候非常突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氣候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季風的強弱和交替的早遲不同而導致水熱條件和季節變化,產區氣候屬於典型的乾熱河谷氣候。海拔1200米以下的江邊河谷地區為亞熱帶氣候;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1007毫米,降雨分布不平衡,高值可達1100—1400毫米,低值僅為600毫米。南乾北濕,北部多雨,河谷壩區乾燥少雨,高山陰濕多雨。冬春少雨冬乾春旱,垂直差異大。氣候具有“冬無嚴寒,夏有酷暑”的特點,年均氣溫16.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2℃,極端最高最低溫分別為38.8℃和-2.3℃。≥10℃積溫4600—5700℃,無霜期335—365天,全年太陽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84—96千卡,光熱充足水不足,易受春旱、伏旱。優越的生態地理環境,適宜的土壤和氣候,為溪洛渡花椒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條件。
歷史淵源
永善縣種植溪洛渡花椒歷史悠久,1953年全縣總產量達5.4萬千克,1979年總產量為5.5萬千克,1988年總產量達14.5萬千克。
1990年,國家“長防”、“水保”工程啟動,加上“綠色扶貧”、“以工代賑”等項目投入,永善縣溪洛渡花椒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全縣種植面積達5萬畝,投產約3萬畝,總產量達50萬千克以上。
2002年,為充分發揮溪洛渡花椒這一傳統優勢產品,利用永善縣資源和區位優勢、把溪洛渡花椒產業做大做強,永善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花椒產業領導小組,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規劃2010年前,“溪洛渡花椒”種植規模達到十萬畝,產值達億元的目標。
2007,永善縣委、政府成立了花椒產業辦,突破“分戶經營”模式,以“抓大戶、建協會、帶散戶”為重點,推行“公司+科研+協會+專業合作社+業主農戶”的運作模式,組建花椒協會服務產業,執行《溪洛渡花椒生產基地管理制度》,使溪洛渡花椒的生產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2018年,永善縣審計局出資4.68萬元,採購花椒苗31380株分發給掛鈎幫扶村江北村130戶民眾種植523畝。還邀請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和專家嚴把苗木採購和種植技術培訓關,確保做實花椒產業扶貧基礎。
生產情況
2009年,永善縣花椒種植面積達16.08萬畝,掛果面積8萬畝,產量達4120噸。
2011年,溪洛渡花椒總生產面積10666公頃,年產量3萬噸。
產品榮譽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溪洛渡花椒”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溪洛渡花椒產於昭通市永善縣境內的金沙江流域地帶,行政區劃隸屬昭通市,介於東經103°15′—104°01′,北緯27°30′—28°31′之間,東與昭通市大關、鹽津縣接壤;南與昭陽區接壤,北與綏江毗鄰,西北隔金沙江與四川雷波、金陽兩縣相望,總面積2789平方千米。東西橫距46.6千米,南北縱距121.2千米。最低海拔340米,最高海拔3199.5米,溪洛渡花椒生產地域為:碼口、大興、黃華、蓮峰、務基、溪洛渡、團結、檜溪、青勝九鄉鎮花椒產區(界定地域邊界範圍的行政區劃及自然區劃)。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選擇永善境內9個鄉鎮、街道居委會的轄區,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5335—2006)的要求。
(2)品種選擇:選用抗逆性強、優質豐產、粒大肉厚、內果皮薄、商品性好、產量高的九葉青、貢椒等品種。
(3)生產過程管理:溪洛渡花椒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溪洛渡花椒生產操作規程》操作。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和《無公害食品肥料使用準則》。為了保證溪洛渡花椒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注重以下環節:
A.花椒生長期的田間管理
①適時移栽:選擇健壯花椒苗,一般高度在30厘米以下,於每年秋季或春季栽植,栽植規格為3×2米,畝栽110株,栽後澆透定根水。
②灌水:栽後一周檢查成活情況,如有缺窩,要及時進行補栽,如土壤較乾燥,苗子嫩枝出現萎蔫,應及時灌水,以濕透根系周圍土壤為宜。
③定乾:定植成活後,主幹保留50—60厘米,剪去上面部分,保留剪口下面的飽滿芽,同時剪去距地面30厘米範圍內莖幹上的側枝。
④施肥:苗木成活抽稍後至試花結果前施肥,做到氮、磷、鉀配合,適當偏重氮肥的用量,以促進樹型的生長。一般每年施3次,分別在2月上、中旬、5月上旬和7月中、下旬施用,每次施用適量農家肥如清淡禽畜糞水每株2—3千克或加花椒配方肥(氮、磷、鉀和有機肥質總含量50%)20克,各種肥料均施在距花椒樹腳周圍20—30厘米的窩盤內,先開溝或挖小穴,施入肥料後用土覆蓋。試花結果後施肥,要隨著樹體的增長逐漸加大用肥量,並適當偏重磷、鉀肥的比例,還要增施鈣肥。一般每年施肥3次,分別在2月上中旬、5月上旬和採收後(7月中下旬)進行。前兩次每次每株施花椒專用肥100—200克(在此範圍內根據樹體的大小酌情增減),後一次每株施花椒專用肥150—250克。其中2月上旬和採收後,兩次施肥時還應結合施用適當有機肥,如每株施禽畜糞水3—4千克等。各種肥料均施在花椒樹腳周圍、距樹腳30—40厘米的窩盤內,先挖小溝或小穴,施入肥料後用土覆蓋。
⑤除草:移栽當年應除草鬆土二次,除草時間一般在施肥前和病蟲越冬時(11—12月)進行。人工除草,一般結合施肥進行。在雜草初生,雨后土錶板結,施肥前進行人工除草,可以收到鬆土保水和防除雜草雙重效果。藥劑除草:在雜草滋生嚴重,勞力打緊時可採用化學除草劑除草,畝用10%的草甘磷500ML在早上露水未乾時噴霧防除雜草。
⑥修剪整形:花椒修剪總的要求是:通過採用多主枝和短截為主的方法,達到層次清楚,骨架枝安排合理,枝序分布均勻、通風透光、早結豐產的目的。修剪樹形常見的有開心形、杯狀形、塔形和扇形四種。
B.堅持以預防為主、生物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花椒生產中,首先要採用科學先進的農藝措施、生物措施和栽培管理技術,消滅和減少病源和蟲口基數,避免或減輕病蟲為害造成的損失,能不用藥的儘量不用藥,能使用生物農藥的儘量不使用化學農藥。選擇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從嚴掌握用藥劑量和用藥安全期,避免農藥殘留造成對花椒品質的影響。蚜蟲:危害嫩梢,幼芽、花等,用毒死蜱噴殺。花椒天牛:危害枝幹,採用剪除蟲害枝梢,鐵絲鉤殺幼蟲。
(4)產品收穫:適時採收,待花椒生長達到八成熟開始採收,將採收的鮮花椒果皮晾曬後去除殘存的種子、葉片、果柄等雜柄等雜質,用手抓有糙硬、刺手乾爽之感,輕捏易破碎,撥弄時有“沙沙”作響聲為乾濕度較好的花椒,分級定量包裝上市或經精選、加熱殺菌、清洗、真空包裝、冷藏加工保鮮上市銷售。
(5)生產記錄要求:溪洛渡花椒生產的全過程,必須建立田間產檔案,全面記載生產的各環節,各項農事操作,農業投入品使用時期用量、次數,建立溪洛渡花椒生產可追溯制度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