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洫
田間水道。《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鄭玄 註:“主通利田間之水道。” 晉 左思 《蜀都賦》:“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三幕:“我們要開溝洫。”
溝洫
正文
中國古代農田中的排灌溝渠系統。古代相傳的溝洫系統,《周禮》已有記載。《匠人》篇中敘述田間壠溝叫甽,寬深各一尺;甽頭橫溝叫遂,寬深各二尺。當時六尺為一步,一百方步是一畝,一個勞動力能耕種一百畝,叫一夫。九夫成一井字形,兩夫之間的溝就是遂。井之間的叫溝,寬深各四尺。三百步是一里,一井等於一方里。方十里(一百方里)叫一成,成間的溝叫洫,寬深各八尺。方百里(一萬方里)叫一同,同間的溝叫澮,寬深各十六尺。由澮通川(河流),形成甽、遂、溝、洫、澮的五級水網。《遂人》篇敘述遂以上是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也是五級但名稱不同。溝渠上的道路也有五級,即遂上是徑,溝上是畛,洫上是塗,澮上是道,川上是路。《稻人》篇敘述水田中有蓄水的瀦,擋水的防,引水的溝,配水的遂,灌水的列,排水的澮。明代周用主張在黃河流域開溝洫根治黃河。清代也有不少人主張處處可開溝洫,北方更應開。北方河流多沙,溝洫可分散洪水和泥沙,溝中泥沙可挖作肥料。這樣分水散沙可以減少洪災。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