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鵬(1801~1844)

湯鵬(1801~1844)

"對詩歌則強調“本乎性情而應乎氣運”(劉伯塤《海秋詩集序》)。 其詩今存2000餘首,評論政事,吟詠時物,俯仰身世

湯鵬(1801~1844)

正文

近代詩人。字海秋。湖南益陽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次年中進士,曾官戶部主事、郎中、山東道監察御史。他關心時政得失。作御史時,連上奏章,因言事忤旨被罷斥。後著《浮丘子》91篇,20餘萬言,“剖析天人王霸,發抒體用本末”,雖取泛論形式,實際是針對現實問題而發,“切於家國天下”(《浮丘子·樹文》)。鴉片戰爭失敗,清廷與英國簽訂《江寧條約》時,他雖已不在言位,仍條陳三十事,其中指出早為預計、以防後患的事,多為後來情勢發展所證實。
湯鵬論文,重視文藝與政治的相關相稱。他說“漢以後作者,或專工文辭,而義理、時務不足;或精義理、明時務,而辭陋弱。兼之者惟唐陸宣公、宋朱子耳”,並自稱“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為歸”(姚瑩《湯海秋傳》)。他反對當時將為政與修身分而為二,又將修身與文藝分而為二的風氣(見《浮丘子·仕解下》),要求將為政、修身、文藝貫而為一。對詩歌則強調“本乎性情而應乎氣運”(劉伯塤《海秋詩集序》)。所作詩文基本體現了這些主張。其文“皆自道其所得”(熊少牧《浮丘子序》)。其詩今存2000餘首,評論政事,吟詠時物,俯仰身世,也都“出入於風騷,而不苟作”(《山陽詩叟行序》)。龔自珍跋其詩集說:“海秋心跡盡在是”,“要不肯撏扯他人之言以為己言”,“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的詩多悲憤沉痛之作,氣盛筆豪,淋漓酣暢,必求盡意,而不斤斤于格律。所以孔憲彝說他“興酣落筆一萬字,長河倒瀉驚奔泉”(《戲簡湯海秋》)。在諸體中以五、七言古詩最有特色。
著有《海秋詩集》26卷,有道光十八年和同治十二年刻本、《浮邱子》12卷,有同治四年刻本

湯鵬(1801~1844)湯鵬(1801~1844)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