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書籍簡介《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於1876年。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於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乾一番英雄事業。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本書的姊妹篇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作者簡介馬克·吐溫,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原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馬克·吐溫”在英語裡是水手的術語,意為“水深12英尺”表示輪船可以通過。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是美國一位富有創造精神的偉大作家,曾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說描寫的是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境,作出了種種冒險經歷。
精彩教參摘錄
主角分析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衝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具體理解:
(A) 湯姆·索亞他生性頑皮,喜歡“惡作劇”,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即使在洞中歷險時,他也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處處為蓓姬著想。他關心她、安慰她,照顧她,身上僅有的一塊麵包自己不吃,讓蓓姬吃。最後,正是由於他的勇敢和機智,才能從洞中脫險。
(B) 他是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他開始不敢出來指證殺人犯印第安人喬,但後來終於挺身而出,指證殺人犯。
(C) 他厭惡教會學校里枯燥無味的生活,對教堂里牧師乾巴巴的說教更為反感,幻想著能過上像傳說中的海盜和綠林好漢一樣的新奇冒險的生活。
主要情節:
《當“海盜”去》、《“海盜”生活》和《洞中歷險》。
其中《當“海盜”去》描寫了湯姆在厭倦了學校枯燥的生活,體驗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獨之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表現了青少年在成長期所特有的反抗心態。《“海盜”生活》描寫了湯姆、喬和哈克三個小“海盜”在傑克遜島的清晨生活。通過景物、心理、言行的描寫,充分表現了三個少年在擺脫了成人社會的禁錮以後,在享受大自然當中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酣暢心境。《洞中歷險》採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描寫了湯姆在歷險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勇敢的精神,以及他們在死亡與恐怖的威脅中 表現出的那種毫無雜質的人性特徵與高尚純潔的友情。
閱讀注意點: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裡,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在學校里,他拿出賣刷牆特權時得到的財寶換來的條子去領取新本《聖經》,結果當有位太太考問他《聖經》內容時,他卻答得牛頭不對馬嘴,引得大家瞠目結舌。當他和貝基的關係出現“危機”時,“於是,湯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翻過小山,走到很遠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學校了。”
小說第二章中有關出讓刷牆權的那段描寫充分展現出湯姆具有傑出的領導才能。本不知不覺地自願成了湯姆的“俘虜”,他不僅替湯姆刷牆,而且為了能刷上牆,連自己的蘋果也賠上了。當孩子們搶著刷牆時,湯姆卻暗自高興。
在第二十三章,湯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勇敢地站出來作證,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體現出湯姆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優秀品格。
馬克·吐溫在描寫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兒童時並沒有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畫上,而是按照兒童的天性發展,對兒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較深層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當哈克請求湯姆讓他“入伙”一起當強盜時,湯姆說:“總的說來,強盜比海盜格調要高,在許多國家,強盜算是上流人當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類的人。”儘管這些見解出自兒童之口,但它卻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給兒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兒童所能思考的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小說雖是為兒童寫的,但它又是本寫給一切人看的高級兒童讀物。正如馬克·吐溫在原序中寫道:“寫這本小說,我主要是為了娛樂孩子們,但我希望大人們不要因為這是本小孩看的書就將它束之高閣。”因為閱讀這本小說能讓“成年人從中想起當年的他們自己,那時的情感、思想、言談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作法。”
《湯姆·索亞歷險記》這部小說,以湯姆·索亞的傳奇式經歷為線索,讚頌了湯姆·索亞和他的小夥伴們天真淳樸的心靈,鞭韃了印第安人喬之流的貪婪和兇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