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因比·阿·約

但是,文明的生長並不是無止境的,只要應戰敵不過挑戰,文明就可能在其生長的任何一點上衰落下來。 國家,新的文明開始了,以統一教會為代表的新社會又具備了對挑戰進行成功應戰的能力。 湯因比用他的文明衰落理論硬套其他文明的歷史,是不符合事實的。

1889年4月14日,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生於倫敦。1911年畢業於牛津大學。1919年任倫敦大學歷史教授。1915年開始在英國外交部情報司工作。1919年出席巴黎和會。1925年倫敦經濟學院國際歷史部主任。
1921年他計畫巨著《歷史研究》,1927-1928年著手寫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評述世界歷史。注重無文字記載的文明和歐洲以外地區文明。提出一種以分析各種文明的循環和衰落為基礎的歷史哲學。因其他事務(1939-1943年任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外事部研究室主任、1943-1946年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長等)而中斷巨著的繼續寫作。
1975年10月22日,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阿-約逝世。
湯因比(1889—1975)是英國歷史學家,早年曾在牛津大學接受古典教育,並成為希臘羅馬史和近東問題的專家。1919—1955年,湯因比長期擔任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並多次參加政治和社會活動。他的一生著述很
多,但全面反映他歷史觀點並使他成名的是一套12卷本的巨著《歷史研究》。這部書被譽為 20世紀最偉
大的歷史著作。
在《歷史研究》一書的開頭,湯因比就尖銳指出,以往歷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國家作為歷史研究的一般範圍,這大大限制了歷史學家的眼界。事實上,歐洲沒有一個民族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因此,應該把歷史現象放到更大的範圍內加以比較和考察,這種更大的範圍就是文明。文明是具有一定時間和空間聯繫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時包括幾個同樣類型的國家。文明自身又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文明具有兩個特點:第一,都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和死亡5個發展階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間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或稱“親屬關係”,就像幾代人生命的延續,每一個文明或者是“母體”,或者是“子體”,或者既是母體又是子體。但這種文明之間的歷史繼承性並不排斥它們之間的可比性。首先,從時間上看,文明社會最多只不過三代,歷史進入文明階段也不過剛剛超過6000年,而人類歷史至少已有30萬年。兩者相比,文明的歷史長度只占整個人類歷史長度的2%,因此,在哲學意義上,所有文明社會都是同時代的;其次,從價值上看,如果與原始社會相比,所有文明社會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果同理想的標準相比,這些成就又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所有文明社會在哲學上又是等價的。從這些界定出發,湯因比把6000年的人類歷史劃分為21個成熟的文明:埃及、蘇美爾、米諾斯、古代中國、安第斯、瑪雅、西臺、巴比倫、古代印度、希臘、伊朗、敘利亞、阿拉伯、中國、印度、朝鮮、西方、拜占廷。俄羅斯、墨西哥、育加丹。其中前6個是直接從原始社會產生的第一代文明,後15個是從第一代文明派生出來的親屬文明。另外還有5箇中途夭折停滯的文明:玻里尼西亞、愛斯基摩、遊牧、斯巴達和奧斯曼。
湯因比認為,要揭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了解原始社會與文明社會的本質區別,這一本質區別就是模仿方向的不同。在原始社會,人們模仿的對象是已故的祖先,傳統習慣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社會停滯不前。在文明社會,人們模仿的對象則是富有創造性的人物,傳統習慣被打破,社會便處於不斷的變化與生長之中。由此看來,文明起源的性質就是從靜止狀態到活動狀態的過渡。這種過渡之所以能夠實現,既不是由於種族,也不是由於地理,而是由於人類面對某種困難的挑戰進行了成功的應戰。對第一代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自然環境,對第二、三代的親屬文明來說,挑戰主要來自人為環境,也就是垂死文明的掙扎,只有克服了這種掙扎,新的文明才能誕生起來。但是,這種挑戰必須適度,挑戰太大,應戰就不能成功;挑戰太小,又不足以刺激人們起來應戰。另外,文明的起源還必須具備有創造能力的少數人,他們是應戰的先行者和領導者,然後大多數人加以模仿。缺少這個條件,文明也是不會出現的。文明出現後並不一定都能發展起來,有些也可能陷人停滯狀態,因此,文明生長還必須具備4個條件:第一,挑戰和應戰的不斷循環往復。第二,挑戰與應戰的場所逐漸從外部轉向內部。第三,社會內部自決能力(對內部挑戰進行應戰的能力)的增強。第四,少數傑出人物的退隱與復出。總之,少數人創造,對一系列挑戰進行應戰;多數人模仿,使整個社會保持一致,這就是文明起源和生長的一般規律。
但是,文明的生長並不是無止境的,只要應戰敵不過挑戰,文明就可能在其生長的任何一點上衰落下來。文明衰落的實質主要在於少數創造者喪失了創造能力,多數模仿者撤銷了模仿行為,以及作為一個整
體的社會失去了統一。總之是社會自決能力的喪失。文明衰落的結果,就是社會有機體的分裂,社會分成
少數統治者、內部無產者和外部無產者三部分。他們分別是原來的少數創造者,多數模仿者和文明社會周
圍對於文明社會充滿敵意的蠻族軍事集團。
隨著社會的解體,舊的母體文明便開始向新的子體文明過渡,這一過渡經歷了四個階段:首先,列強
紛爭,戰亂不已。其次,統一國家時期,特點是一個強大的勢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統帝國,帶來暫時的
和平和繁榮。第三,間歇時期,特點是宗教思想產生並在社會上迅速蔓延。第四是統一教會時期,特點是
一個強大的宗教組織出現,但國家卻搖搖欲墜,最後蠻族軍事集團衝破了原有的軍事分界線,摧毀了統一
國家,新的文明開始了,以統一教會為代表的新社會又具備了對挑戰進行成功應戰的能力。
但是,文明衰落之後,並不一定馬上導致舊文明的死亡和新文明的誕生,中間很可能出現千年甚至數
千年的僵化狀態。比如埃及文明衰落於公元前16世紀,而其解體和死亡要到公元5世紀,中間經過了兩千
年。蘇美爾文明和印度文明也分別僵化了1000年和800年。現代中國文明在公元9世紀唐朝滅亡後就開始了
衰落和解體的過程,先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接著出現宋代統一國家,但蒙古的人侵使這個過程中斷,
社會沒有進入間歇時期,而是處於僵化狀態,這種僵化狀態一直持續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湯因比顯然是
想用這種文明僵化理論補充他的四階段理論,使其能夠自圓其說。
湯因比的歷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西方史學的兩個趨勢:一是19世紀傳統的敘述型歷史已轉
向整體型、分析型歷史;二是非西歐地區的歷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對文明起源的解釋上,湯因比提出
了挑戰與應戰的理論,這是他比斯賓格勒高明之處,也比傳統的種族論和環境論大大前進了一步,因為他
注意到了人和環境的相互關係,注意到了社會發展過程中主體的能動作用。但這一理論也有兩個致命缺陷
:一是過分強調了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視了挑戰應戰過程中物質因素的存在。湯因比看到科學
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問題,注重道德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的完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又走向了另一個極
端:誇大了宗教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湯因比用他的文明衰落理論硬套其他文明的歷史,是不符合事實的。
但他在晚年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指出僅用一個西歐模式並不能說明一切問題,還應再加一個中國模式或猶太模式,並對中國的未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從湯因比的理論和體系中,也可以看到當代西方非理性主義 思潮的影響:強調潛意識和直覺的作用。但他仍然認為人的理智和良心是高於一切的。在對西方前途的解
釋上,湯因比也與斯賓格勒不同,他認為西方文明雖然發展到了頂點,但還沒有理由說它已走向死亡。西
方將來的命運如何,取決於西方人能否面對挑戰進行成功的應戰,能否解決那些西方文明生存的各種問題。這種比較樂觀和現實的態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時代和西方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