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寺井
湧泉寺井,在臨海湧泉鎮東北天柱山下延恩寺,位於大雄寶殿前1000餘米的桔地中。2001年2月18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文物文物保護單位”。
“湧泉寺”即延恩寺,始建於晉太康中(280-289年)。寺舊名“湧泉”,“蓋因任旭女弟卓庵誦蓮經,俄有泉自地湧出生白蓮花,故名”(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東晉太元十八年(393),建寺塔,有“大斧、中斧、小斧”的磚銘。唐武則天時,淨土宗高僧懷玉懷和尚(?—742年)自彌陀寺來此靜修,名聲甚大。懷玉,又稱高玉禪師,是臨海樓石村(今水洋馬頭山浦口)人。他的生年不詳,生平史料記載也非常貧乏。宋《嘉定赤城志》、民國《臨海縣誌》都以為晉代人,《台州府志》誤作南朝蕭齊時人。其實,懷玉是盛唐時代淨土宗的著名僧人。他出家於孔化岙彌陀庵,初在方山修持,庵附近無水,故每日都要到很遠的一條溪中去挑。傳說有一天,忽然遇見一個老者,告訴他說:“庵前石下有水”,懷玉便按老人所指之處以杖撥之,果真泉水“迸涌盈尺”。唐長安二年(702年)移居湧泉寺,就一直在該寺修持將四十年。懷玉一生,“執持佛法,名節峭然。一食長坐,蚤虱恣生,唯一布衣,行懺悔之法課”。每日的日課“念彌陀佛五萬”,先後累計“誦淨土諸經通三百萬”。如此數十年如一日,無間寒暑,從不停息,最後終成“正果”,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天寶元年(742年)六月九日,懷玉知時限將至,恍惚中忽見西方聖像數如恆河沙粒,有一人高舉白銀台,從窗而入。懷玉說:“我應當得金台”。擎台者退出,懷玉更加虔誠守志。忽聞空中有聲云:你頭上已經有光暈了,請跏趺坐結阿彌陀佛印。一時佛光滿室,懷玉以手勢示意眾僧勿觸光明。到了十三日丑時,再次有白毫光顯現,聖眾布滿空中。懷玉說:“如果聞到異香,我的報命將盡了”,弟子慧命問:“大師今往何處寶剎?”懷玉以偈作答:“淨土皎潔無塵垢,蓮花化生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婆娑歸淨土。”說完偈語,香氣滿空,只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身紫金色,共持金剛台來迎。懷玉遂含笑而終。唐代的鹹通(860—874年)時,改寺院的名稱為“延恩”,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及五代,有名僧景欣住持講法。以後,代有興廢。至明朝的崇禎十六年(1643年),六可道奇大師自東山能仁寺入住這裡。重建大殿、齋堂、禪房等,開放生池,廣植竹柏,四年而成,遂稱“中興”。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里人馮甦捐資建法堂,後廢。道光十七年(1837年)復重建。後因寺僧管理無方,日漸凋殘,再也不成規模。民國三年(1914年)再建,歷時十年始現往日氣象。浩劫中成了農場,大殿及天王殿等被拆,一九九三年以後才逐漸恢復寺院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伽藍殿、山門、章安大師紀念堂、祥雲樓、方丈樓以及龍珠山寶塔等建築,這些都是人們游賞的好地方。其中伽藍殿和大雄寶殿所供頗具特色。值得仔細玩味。
湧泉寺井,又稱“卓錫泉”,或稱仙人古井。據有關資料記載,井為唐懷玉和尚所鑿,並經歷代多次修砌。明馮繼祖、清洪若皋等均有詩詠之。今井保存完好,範圍雖不很大,也不太深。但內湧泉水,清涼甘甜,水質極優,且四時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