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苗疆長城大體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境內,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的喜鵲營,南到貴州銅仁境內的黃會營,其中大部分在鳳凰縣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大部分繞山跨水,建在陡峭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台、炮台、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廷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明朝末年,苗族發動起義,把邊牆夷為平地。清朝政府則在邊牆舊址上重新建設了新的城牆,繼續防止苗民的起義。由於苗族的軍事實力並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必要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么堅固、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因而現在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牆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簡稱南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