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歷史
宣統元年(1909年)的端陽節,一年一度的劃龍船盛會爰例舉行,北門外龍門橋至東門外通濟橋的沿河兩岸,遊人如織。正當人頭攢動,圍觀龍舟競賽之際,突然湖南、湖北兩幫船民爭先恐後、蜂擁奔跑上岸,在北門大橋下河東岸的沙灘上展開激烈械鬥,一時刀叉長矛噹啷作響,吼叫聲、吆喝聲數里皆聞。當時湖北幫船民毫無準備,猝不及防,眾多船民受傷,血濺遍地,當場被戳死一人。究其起因,乃湘鄂兩幫船民,互相爭奪運載大米生意,當時湖南籍人在南陵開糧行、礱坊的殷實戶較多,託運大米對同鄉多加庇護,雙方積怨較深。
流血事件發生後,在南陵的鄂籍同鄉、紳商學界的知名人士柯祖珠、牛宗耀、孫公輔、張達夫(歐亞藥房經理)、塗雨亭等倡議成立同鄉會,並籌建會館,以維護湖北同鄉的利益,主持公道,免受欺凌。同時,亦可為同鄉之間解憂排難,調處糾紛。當時倡議諸公憑藉同鄉關係,多次請求當時縣知事陳濟棠(湖北人,系清廷最後一任縣知事)贊助。
在陳濟棠的資助下,於民國元年(1912年)購得玉帶橋西首一家祠堂(今南中後門外)暫作館址。不久,又繼續向湖北同鄉廣為捐募,集資新購維新旅館房產一處(即原大眾電影院至原香油寺的金銀橋邊),館址則租給劉范才開設繭廠。
湖北會館常務主持人是柯祖珠,財務管理是張達夫。民國二十二年以後,湖北會館由柯谷鳴、高德明、羅紹英、王昶等接管。
會館產業
湖北會館 原來無產業,除收繭廠及維新客棧的房屋賃金外,基本上靠城鄉的湖北同鄉捐助,維持必需的開支。民國二十四年秋,有同鄉一孀婦胡鄭氏(原住東門牛行隔壁)病歿,會館派人為其辦理喪事,接管繼承她的遺產田四十餘畝,充作會館產業。
會館活動
湖北會館每年在秋收以後召開同鄉會一次,出席會議的除會館事務人員外,還邀請鄉、鎮的工、農、商、學界熱心鄂籍同鄉公益事業的知名人士參加,商討同鄉會的有關事宜。
湖北同鄉會歷年習俗有:元宵節玩龍燈,端陽節龍舟競賽和參加本縣各種廟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