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游珍珠泉記
濟南府治 ,為濟水所經 。濟性洑而流 ,抵巇輒噴涌以上 。人斬木剡其首 ,杙諸土 ,才三四寸許,拔而起之,隨得泉。泉瑩然至清 ,蓋地皆沙也 ,以故不為泥所汩 。然未有若珍珠泉之奇者。
泉在巡撫署廨前 ,甃為池 ,方畝許,周以石欄。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 ,皆自底以達於面,瑟瑟然 ,累累然 。《亢倉子》雲 :“蛻地之謂水 ,蛻水之謂氣,蛻氣之謂虛 。”觀於茲泉也,信 。是日雨新霽 ,偕門人吳琦、楊懷棟游焉 ,移晷乃去 。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 ,茲泉蓋稱最雲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珍珠泉:在今山東濟南市泉城路北。泉水上騰,狀如珠串,故名。
府治:府的衙署所在地。清濟南府在歷城(今濟南市)。
濟水:河名。源出於河南濟原縣王屋山,故道過黃河西南,再東流至山東,與黃河併入海。後下遊河道為黃河占奪。
濟性:濟水的特點。洑而流:水潛流於地下。
抵巇(xī):遇到地下的縫隙。巇,縫隙。輒:就。
剡(yǎn):削尖。
杙(yì)諸土:把小木樁插進土裡。杙,一頭尖的小土樁,此用作動詞。
瑩然:潔白明亮。然,助詞。至清:極為清澈。
蓋:此處是大概、由於的意思。
汩:擾亂。
巡撫署廨(xiè):巡撫官署。巡撫,清代省級地方政府行政長官,又稱撫台、撫軍。署廨,衙門。
甃(zhòu):以磚修井;後亦稱砌磚石為甃。
璣:不圓的珠子。
瑟瑟然:形容泉珠出水面發出的細碎的聲音。瑟瑟,秋風聲。
累累然:形容泉水湧出時水珠重疊的樣子。
《亢倉子》:書名。舊題庚桑(或作“亢桑”“倉”)楚作。下引文字見該書《全道篇》。
“蛻地”句:從地底下蛻變出來的就叫做水。蛻,蛻變,指形、質的變化。
虛:指虛無。此句是說,氣蛻變成為“無”。
信:確實。
霽:雨雪停止,天放晴。
門人:指門生、弟子。
移晷(guǐ):日影移開,表示過了一段時間。晷,日影。
得名者:有名氣的。
茲泉蓋稱最:此泉可謂最有名。
1.珍珠泉:在今山東濟南市泉城路北。泉水上騰,狀如珠串,故名。
2.府治:府的衙署所在地。清濟南府在歷城(今濟南市)。
3.濟水:河名。源出於河南濟原縣王屋山,故道過黃河西南,再東流至山東,與黃河併入海。後下遊河道為黃河占奪。
4.濟性:濟水的特點。洑而流:水潛流於地下。
5.抵巇(xī):遇到地下的縫隙。巇,縫隙。輒:就。
6.剡(yǎn):削尖。
7.杙(yì)諸土:把小木樁插進土裡。杙,一頭尖的小土樁,此用作動詞。
8.瑩然:潔白明亮。然,助詞。至清:極為清澈。
9.蓋:此處是大概、由於的意思。
10.汩:擾亂。
11.巡撫署廨(xiè):巡撫官署。巡撫,清代省級地方政府行政長官,又稱撫台、撫軍。署廨,衙門。
12.甃(zhòu):以磚修井;後亦稱砌磚石為甃。
13.璣:不圓的珠子。
14.瑟瑟然:形容泉珠出水面發出的細碎的聲音。瑟瑟,秋風聲。
15.累累然:形容泉水湧出時水珠重疊的樣子。
16.《亢倉子》:書名。舊題庚桑(或作“亢桑”“倉”)楚作。下引文字見該書《全道篇》。
17.“蛻地”句:從地底下蛻變出來的就叫做水。蛻,蛻變,指形、質的變化。
18.虛:指虛無。此句是說,氣蛻變成為“無”。
19.信:確實。
20.霽:雨雪停止,天放晴。
21.門人:指門生、弟子。
22.移晷(guǐ):日影移開,表示過了一段時間。晷,日影。
23.得名者:有名氣的。
24.茲泉蓋稱最:此泉可謂最有名。
白話譯文
濟南府的官署所在地,是濟水所經過的地方。濟水素有潛流地下的特點,水流一遇到地縫就噴涌而出。如果有人折一段樹枝削尖它的一端,往地下一插,才三四寸左右,再把它拔出來,立時就有泉水流出。那泉格外清澈晶瑩,大概因為此處地下都是沙礫,所以泉水不會被污泥弄渾;然而卻沒有像珍珠泉這般奇妙的。
珍珠泉在巡撫官署門前,砌有一個大水池,方圓一畝左右,四周有石欄桿圍繞。我憑靠著石欄桿望去,只見泉水從沙底湧出,氣泡兒忽而聚集,忽而散開,忽而中斷,忽而連續,忽而湍急,忽而舒緩;在陽光的照映下,大的像珍珠,小的似玉璣,顆顆從水底上升到水面,瑟瑟作響,接連成串。古書《亢桑子》上說:“大地經過變化成為水,水經過變化成為氣,氣經過變化成為虛空。”參觀了珍珠泉以後,我以為確實如此。這一天雨後初晴,我同弟子吳琦、楊懷棟到珍珠泉遊覽,流連多時才離去。濟南有名的泉有十四處,這珍珠泉可稱得上是最有名的了。
創作背景
此文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濟南素有泉城之稱,而其中以珍珠泉尤負盛名。在一個金秋時節,作者偕同其弟子吳琦、楊懷棟三人,到濟南遊覽了一次珍珠泉,創作了此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歷代文人雅士皆不乏題詠濟南泉水之作,但是最膾炙人口者卻無過此篇。在這不足三百字的短文中,無處不體現出作者在總體構思、景物描寫方面的非凡功力和卓越才華。
作品的總體構思似乎沿襲了遊記的一般陳式,即先說明泉水的由來,然後轉入對泉水的觀察,最後交代同游之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呈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模式。這種逐層排列的方法固然能起到有條不紊、秩序井然的效果,但有時卻因為過於整齊、缺少變化而顯得呆板滯重。顯然,作者在寫作此文時意識到了這種危機,為了擺脫可能出現的僵化的局面,達到靈秀飛動的境界,作者採取了獨特的不露痕跡的補救的方法,這就是文章最後一段的幾句話:“是日,雨新霽,偕門人吳琦、楊懷棟游焉,移晷乃去。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茲泉蓋稱最雲。”按一般邏輯,天氣情況在第一段交代,但作者卻把它放在了最後,而且顯得那樣的漫不經心,自然有致。在經過一段陳式化的演繹和《亢倉子》枯燥的說理後,忽然柳暗花明,進入這樣一種清新的境界,不禁使人如醍醐灌頂,精神為之一振,由因此所造成的疲憊感、厭倦感頓時消失殆盡,接踵而至的是活潑的生機、盎然的醉意。關於泉水的總體情況,一般的處理也是放在篇首,但作者卻放在了最後,這種由不平衡所造成的傾斜,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淡化了由過分平衡造成的僵滯。
此篇的景物描寫在全篇中所占比重雖然不大,但由於作者能夠從特殊情境出發,抓住觀照物的典型特徵,著意渲染,因此,也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下面的描寫:“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瑟瑟然,累累然。”從意象上看,這一段文字除了“珠”“璣”外,並沒有使用什麼華麗的喻象,作者好像沒有意識到這是在做文章,而是與朋友敘舊,和家人談天,雖隨意流走,卻是那樣地娓娓動聽,富有魅力,如同天籟。因此,單純中見豐富、樸素中寓瑰麗,是此篇文字的主要特徵。“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瑟瑟然,累累然”,這幾個排比句的運用正暗含了以上的匠心,從意義上講,可謂寫盡情態,無以復加,從音節上說,更是抑揚頓挫,自然有致。
名家點評
中國民航學院社會科學部副教授崔承運:這篇小品脫盡縱橫之氣,寫得清新自然,似乎是無意為文,然而卻淡然天真。對濟水洑流、插木成泉的描寫,好像是作者親眼所見,隨筆記之,按照自然界本身的妙理,不假雕飾,讀來頗有天趣。寫景文字,簡淨而生動。對珍珠泉的描繪,只用了36字,卻傳達出了泉水的形狀、氣勢、神態和色彩,紿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字簡淨,氣韻生動,稱得上是傳神之筆。(《歷代小品大觀》)
作者簡介
王昶(1724年~1806年),字德甫,號蘭泉,晚號述庵,青浦(今屬上海)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早負詩名,長於治經,尤嗜金石之學,多藏金石碑版。輯有《湖海詩傳》《文傳》《明詞綜》《國朝詞綜》《金石萃編》諸書,自著有《春融堂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