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南方故山水之奧區,而巴蜀峨眉尤為怪偉奇絕,昔蘇子瞻浮雲軒冕,而願得出守漢嘉,以為凌雲之游。古之傑魁之士,其縱恣徜徉而不可羈縻以事者,類如此歟!
吾友盧君抱孫以進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簡而明,民安其俗,從容就理。於是攜童幼,挈壺觴,逶迤而來,攀援以登,坐於崇崗積石之間,超然遠矚,邈然澄思,飄飄乎遺世之懷,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於時極樂。既歸里閒居,延請工畫事者,畫《盧公載酒游凌雲》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嘗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畢者,至盧君而遂能見之行事,則夫盧君之施澤於民,其亦有類於古人之為之邪?於是為之記。
【注釋】
厥:其。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祿。故,一作“固”。翛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山水之奧區:山水幽深玄妙的地區。漢嘉:蜀地名:凌雲山,蜀中名山之一。不相及:不能互相企及。追步:仿效,效法。畢:實現。澤:恩惠。
【譯文】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娛樂,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這(山水)裡面。
南方本來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偉奇絕。從前蘇軾把官位視為浮雲,卻願意擔任漢嘉太守,以便成全遊覽凌雲山(的願望)。古代傑出的士人,他們縱情遊覽山水卻不被世俗的事務羈絆,大都像這樣啊。
我的朋友盧抱孫憑進士的身份擔任四川洪雅縣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簡潔明了,人民安守當地的習俗,(盧君)從容治理(洪雅)。於是(他)攜帶著孩童,帶著酒,逶迤而來,攀著(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積的山石之間,超然遠望,邈然靜思,飄飄然有離開塵世的情懷,浩浩然好像處在三代之上。在這時(盧君)感到非常快樂。(盧君)回到家鄉閒居之後,請擅長繪畫的人,畫了一幅《盧公載酒游凌雲》圖。古人(前人)曾經做過的事情,現在的人不一定能夠仿效它。昔人曾經做過的事,現在的人不一定能夠比得上啊。然而蘇軾有志於此(遊覽凌雲寺)卻沒有實現的,到了盧君卻能夠用他的行動實踐了,那么盧君(先生)給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類似古人(曾經)做的事吧?
作者
劉大 櫆
劉大 櫆(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桐城(今屬安慶市樅陽縣)人。年輕時入京,當時他的同鄉方苞以古文負一時重望,見劉大魁文,極為讚賞。乾隆時曾應博學鴻詞科和經學科的薦舉,都落選。後為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劉大魁(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樅陽湯溝人氏。“我家門外長江水,江水之南山萬重。今日卻從圖畫上,青天遙望九芙蓉。”長著一副高大身材、留著美髯的劉大魁性格豪放,喜好飲酒賦詩,劉大魁在這首詩里,就吟頌了自己的家鄉——湯溝陳家洲秀美的景色。
陳家洲位於現樅陽縣湯溝鎮,康熙三十七年,劉大魁就出生在這裡的一戶師塾人家。他的父親劉柱是一名縣學生,劉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的薰陶,苦讀儒學,並小有建樹。但累試不中,在第十次鄉試中得秀才。
劉大 櫆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論文偶記》一書,在方苞義法論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文章的藝術性,他說:"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極重文的神氣,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至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也。"又說:"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認為"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論文偶記》),世稱為"因聲求氣"說。他自己善於朗誦古文,所以在這方面體會尤深。
在桐城派中,劉大 櫆文比較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後》、《海舶三集序》、《馬湘靈詩序》、《送姚姬傳南歸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風格。《黃山記》、《游浮山記》,以刻畫景物的詳細具體和篇幅長大取勝,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見。
劉大 櫆一生筆耕不輟,為後人留下一批詩詞文章,如:《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等,並纂修了《歙縣誌》20卷。他的文章導致了“桐城派”的最終形成。他的文章韻調鏗鏘。為後人所仰慕。
逝世後,安葬在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