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魁不剪三患二難

《渠魁不剪三患二難》作者是明末清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是一篇優秀的軍事戰略論文,此戰略為清朝一舉擬定霸業。

“臣三桂請進緬,奉旨一則曰:“若勢有不可行,慎勿強行。”再則曰:“斟酌而行。”臣竊以為逆渠李定國挾永曆逃命出邊,是滇土雖收,而滇局未結,邊患一日不息,兵馬一日不寧。軍費益繁,睿慮益切。巨荷恩深重,叨列維藩,職守謂何?忍以此貽憂君父。顧臣向請暫停進緬者,蓋謂南服新經開闢,人心向背難知,糧草不充,事多牽繫,在當日內重而外輕也。乃拜疏之後,果有元江之事,土司遍地動搖,仗我皇上威靈,一舉掃蕩,由此蓄謀觀望之輩始知逆天之法難逃,人心稍覺貼然。然逆渠在邊,終為隱禍。在今日內緩而外急也。臣恭承上諭,一則曰:若勢不可行,慎勿強行。再則曰:務必籌畫斟酌而行。大哉天語,詳慎備至,臣智慮粗疏,言無可采。惟是再三籌斟,竊以為邊孽不殄,實有三患二難,臣請畢陳其說。夫永曆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住三宣、六慰、孟良一帶,藉永曆以惑眾心,儻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根,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復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土司反覆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曆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曆在緬,於中豈無繫念?萬一邊關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今滇中兵馬雲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於懸磐,市中米價日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召買,歲歲輸將,民力盡用官糧,耕作半荒於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也。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紓。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謂臣言可采,敕行臣等遵奉行事。臣擬今歲八月間同固山額真卓羅統兵到邊養馬,待霜降瘴息,大舉出邊,直進緬國。明年二月,百草萌芽,即須旋師還境。但自省城邊上一路糧草,應於雲南設法支給。又在邊上養馬,必得四、五十日盡力餵養圓膘,須供得兩月路程,方可行動。出邊之日,每人自捐一月口糧。臣通計大兵、綠旗兵、投誠兵、土司猓鑼兵及四項苦特勒約共十萬餘口,以在邊養馬、出邊捐糧作八、九十日算各支不等,約該米七萬餘石。此內如投誠官兵與隨帶人口,先於安插之日已給月米,節次題明,又經戶部撥給官兵十六年餉銀在案,今應一例隨軍支給糧餉。其餘綠旗苦特勒,原不支糧,令出兵遠征,官兵必帶苦特勒隨往邊外,無糧何以養活?應予出邊之日為始,將苦特勒照例給米,俟回到滇省,再行停支。又有土司猓玀目兵,原未食糧餉,應於調到之日,照例給米,並酌給鹽菜銀兩與所帶苦特勒一例給米,以勵其行,回日方行停支。此兩項雖算在十萬口之內,但原非食糧之數;米系外增,自出兵之日起支之糧,又在到邊七萬石之外:此蓋就出邊外而言也。如明春回兵,除馬匹仍須牧放,積下一月口糧在邊接濟,大約前後共得十萬石;此項糧米不取外,請發銀專待。戶部原議撥給雲南十六年買米銀兩並十七年俸餉豆草銀兩,催解到滇,臣分發邊上召買以備支給另行開銷外,至於滿漢約有馬六萬餘匹,作餵養五十日算,以米、豆、大麥三色兼搭,每日得倉升八升,共該二十四萬石。若以今市價論,需銀無數。如谷熟收之日,市價稍平,臣大約酌量米、豆、大麥各價不等,多牽算每斗約作八、九分,該銀二十餘萬兩。又馬日支草二束,共該六百萬束。若以今日市價論,每該七八分、一錢不等,需銀甚多。俟秋成後,臣鼓勵士民召買,每束量給草價、腳銀二三分,約該銀十、七八萬兩。大約此舉共得銀二百二十三萬餘兩,乃可以告成事。雖所費如此,然一勞永逸,宜無不可也云云。
又請給印札邊外土司,收為我用。又請錄用投誠將官總兵十員,以馬寶、李如璧、黃起龍、劉之復、塔新策、王會、劉稱、馬惟興、吳子聖、楊威等充之;游擊十員,以曹福德、蔡得春、劉國泰、王然、羅思忠、韓天福、王朝興、張善、張從仁,鄧望功等充之;守備十員,以賈文學、顧進升、余應俸、高明、何祥圖、鄭啟明、孫志高、江瓊、田可久、馬之貞等充之。 ”

吳三桂在疏中還具體講述了計畫進軍所需要的兵員和輔助人員,總數為“通計大兵、綠旗兵、投誠兵、土司倮及四項苦特勒約共十萬餘口”,兵餉總額“大約此舉共得銀二百二三十萬餘兩,乃可以告成事,雖所費如此,然一勞永逸宜無不可也”①。這件有名的“三患二難”疏是吳三桂借清廷之箸為自己謀畫,說服清廷決策進軍邊境,迫使緬甸國王送出永曆帝。後來,吳三桂等發動三藩之變時,清廷打出的一張王牌正是把吳三桂這件奏疏內容公之於眾,使吳三桂難以擁立一位朱明宗室為傀儡號召天下,在政治上處於被動地位。這倒是吳三桂始料所不及的,也說明他本意不過是想在清廷統治下保有在雲南的世襲地位而已。

就當時的形勢分析,吳三桂主張的“一勞永逸”確實符合清朝統治的穩定,只要永曆帝及其太子尚存,西南邊境、東南沿海、夔東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清統治區內的復明勢力在心理上就有所歸依,還存在一線復興希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