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州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

渝州候嚴六侍御不到先下峽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作品原文

聞道乘驄發,沙邊待至今。

不知雲雨散①,虛費短長吟②。

山帶烏蠻闊③,江連自帝深④。

船經一柱觀⑤,留眼共登臨。

作品注釋

鶴曰:永泰元年,公去成都,經嘉戎,至此作。《元和郡縣誌》:渝州,古之巴國也。開皇元年改為渝州,以渝水為名。峽,明月峽也,在巴縣東八十里。《社臆》:渝州,即今重慶府。《寰宇記》:渝州其地東至魚復。西連僰道,北接漢中,南極牂牁。

(上四,候嚴未到,五六,渝州之勝。七八,下峽以待也。本言泊船相待耳,卻雲“留眼共登臨”,句法婉而多風。【顧注】杜詩一字一句皆有來歷,如“盡室畏途邊,”“盡室”出《左傳》,“畏途”出《莊子》。此詩云雨散、長短吟,俱本古詩。)

①王粲詩:“風流雲散,一別如雨。”江總《別袁昌》詩:“不言云雨散,更似東西流。”②古詩有《長短吟》。③《唐書·南蠻傳》:南詔,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居永昌姚州之間。《梁益記》:巂州巂山,其地接諸蠻部,有烏蠻白蠻。④《全蜀總志》:白帝城,在夔州府治東五里,下即西陵峽口,大江漰騰澎湃,楚蜀咽喉。

⑤一柱觀,在荊州。劉孝綽詩:“經過一柱觀,出入三休台。”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